开题报告、工作计划(初稿)
苏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依托健雄学习花园开发生态小公民课程的实践研究
开题报告
太仓市明德小学 闻中秋 沈依玲
一、研究背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背景
1.后疫情时代重新审视生态教育问题的需要。
生态教育不是新鲜事物,但在后疫情时代下、“绿色”发展理念的贯彻过程中,呼唤人类更加关注家庭、社会、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生态问题,需要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也倒逼教育者重新审视当下的生态教育问题。生态教育是否符合新时代生态公民素养的培养要求?学校如何利用校本资源开发符合自身实际的生态教育课程?这些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
2.丰富学校内涵,完善适合学生发展的4S课程体系的需要。
学校近年来大力推进健雄学习花园建设,规划了四大功能区域,利用丰富的生态教育资源,开设了饲养与园艺、食物制作、自然环境与生物生长等实验课程,开展了开展基于学科主题的各种实践活动和生态文明教育。先后被评为太仓市劳动实践基地、苏州市中小学课程基地。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在不断反思。作为学校4S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在生态小公民课程内容设计方面,开展的实验课程与主题教育还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够,尚未形成前后融通层进的完整体系;学习样态的设计与开发方面,尚未完全建构出融学校科技特色与生态素养教育于一体适合小学生的学习样态;同时学生生态知识尚不丰富、生态道德较为薄弱等现实问题仍然存在,需要通过完备的课程建设与科学实施来改进。
3.培养学生良好生态素养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干部教育培训体系”。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把“生态文明教育”列为德育的五项内容之一。提升学生生态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举措。学校依托学习花园开发生态小公民课程是促进学生成为合格的生态小公民的重要举措。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学生生态素养尚需提高。
我校学生在科学课等课程学习中已具备基本的生态知识、生态道德、生态审美和生态行为,但是仍然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对于生态环境中事物间的关系没有构建起相应的联系。很多学生仍然只是停留在了知识学习层面,主动自发的生态行为仍然较少。提升学生整体生态素养,培养新时代生态小公民需要通过适合的课程科学开展学习活动。
2.学校生态小公民课程体系尚未成熟。
学校已在健雄学习花园规划建设了“河塘生态系统”,“草坪生态系统”,“果树禽类生态系统”,“热带雨林生态监测系统”和“PBL生态实验室”等四大功能区域,但基于科学技术的生态小公民课程仍未完善。主要体现在生态小公民培养目标尚不够具体明确;课程内容相对比较零散未形成体系,部分实践活动停留在劳动教育层面未能真正达到生态公民培养的目标,课程内容与实践形式还需要继续梳理与科学设计;在课程评价方面形式仍然比较单一,未能很好实现评价的多种功能,促进学生发展。
同时,学校课程运行机制尚未完善。如何借助内外部资源,构建“无边界”生态课程中心,助力生态小公民课程的实施亟待思考。
二、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
1.学习花园与生态教育的研究
(1)关于学习花园的研究
(二) 研究价值
理论价值:在“绿色”发展理念下,从学校校本实际出发,提出“生态小公民课程”并进行校本建构,我们希望能够厘清生态小公民课程相关的教育理念、核心概念及内涵特征。探究健雄学习花园与生态小公民培养的关系,从而充分发挥健雄学习花园的资源优势为开发生态小公民课程提供理论支撑。
实践价值:针对当前生态教育中更多关注生态知识学习、开展浅层次实践活动的现状,学校全面构建依托健雄学习花园的生态小公民课程,我们旨在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打破课程边界探索生态小公民教育,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具备较为丰富的生态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拥有恰当的生态审美,形成正确的生态行为的新时代生态小公民。为小学生态教育提供新的路径。
五、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校遵循无边界教育理念,借助科技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引导学生在后疫情时代中关注家庭、社会、国家和全球面临的生态问题,正确认识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通过生态小公民教育课程的规划与实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培养新时代背景下具备较为丰富的生态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拥有恰当的生态审美,形成正确的生态行为的新时代生态小公民。
(二)研究内容
1.生态小公民课程开发的价值、内涵与特征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等了解后疫情时代开发生态小公民课程的价值、探索生态小公民课程的具体内涵,明晰它与传统的生态课程之间的区别,为进一步开展生态小公民课程纲要设计提供依据。
2.我校生态教育课程实施与学生生态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
通过访谈、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式对本校已有生态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学生的生态素养(包括生态知识素养、生态道德素养、生态审美素养以及生态行为素养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的了解。
3.生态小公民课程纲要设计的研究。
生态小公民课程纲要的设计研究,是指每个具体化的课程的实施纲要,包括具体的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实施路径、课程评价等。该课程纲要可以指导教师形成具体的课程实施方案。
五、研究思路、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理论与研究相结合,通过专家引领、文件检索、查阅资料、教师教研组、备课组活动等,对国内外小学生态教育课程的纲要、内容等做比较研究,形成以“生态小公民”为核心的生态教育课程。从环境、课堂、活动、评价等方面探寻更为有效的课程实施策略。最终形成”生态小公民”的生态教育课程。
(二)研究设计
设计申报:2021年6月至2021年9月
成立总课题组,运用文献研究法,开展前期文献搜索、调研,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拟定研究思路,撰写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
实施研究:2021年10月至2024年12月
2021年10月至2022年6月
1.举行开题论证会,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2.成立子课题组,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3.采用调查研究法,完成我校学生生态素养现状及现阶段生态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4.采样文献研究法,研究学校生态教育课程建设的框架设计,确定生态教育课程构建方案。
5.明确以“健雄学习花园”为基地打造生态小公民课程的实践研究各项任务和目标,全面开始实施。
6.着手建立课题研究相关的制度并落实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修改、完善。
2022年7月至2023年12月
运用行动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继续全面、深入、细致地进行各子课题的研究。
通过中测,调查分析前一阶段的研究状况和成效,进行阶段性检查总结,调整下阶段研究工作。
撰写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验收。
2024年1月—2024年12月
继续全面深入开展各子课题的研究,进一步修改、完善生态小公民课程体系。
完成后测,进行全面总结,子课题完成研究报告。
汇编相关的论文、随笔、案例,整理相关生态小公民课程教材、评价制度等。
结题鉴定:2025年1月至2025年6月
1.撰写结题报告。
2.接受专家评估鉴定。
(三)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本课题运用调查研究法,研究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小学生生态素养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以及学校生态教育课程实施现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文献调查法:本课题运用文献调查法,研究国内外生态教育领域的研究成果,完成文献综述,并分析当前小学生生态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构建课题研究框架,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独特的资源。
行动研究法:本课题运用行动研究法,推进生态课程建设、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开展生态课程实践和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
经验研究法:本课题运用经验总结法,对生态教育课程体系的途径和方法、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机制等方面的实践经验进行概括,发现其规律和方法。
5.个案研究法:本课题运用个案研究法,为生态教育课程的内容对学生生态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行个案跟踪研究、分析,揭示某些生态教育的规律。
六、预期成果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