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讨论:如何以思维导图为工具进行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的创新 第一部分:理论学习 学习文章:《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设计策略》;《“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大单元作业优化设计》;《运用思维导图优化小学数学作业的实践》。 1. 以核心素养为抓手,构建大单元作业设计 当前教育背景下,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教育目标。而大单元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核心素养的落实。作业教学是大单元教学的构成部分。以大单元教学模式设计作业,能为课堂提供有力补充,优化单元作业品质。 基于核心素养设计大单元作业,教师首先需要提炼单元核心素养的目标,以此为参照,确立大单元作业的主题和侧重点。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需紧扣核心素养。落实单元知识重点与难点,是大单元教学的核心要务。课后作业承担着复习巩固知识点、疏通知识结构的重要教育职能。因此,在创设大单元作业时,教师可以厘清单元的核心知识结构,据此为学生布置单元作业内容。 2. 依据核心知识结构,创设大单元作业 在总结性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着重训练学生对知识点之间关联性的感知,旨在引导学生在作业中探索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促其自主提炼单元知识网络。蕴含单元核心知识的大单元作业内容能为学生巩固与内化单元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教师可以结合单元核心知识点来设计作业内容。在单元新知探究课程后,教师可以布置蕴含本课与前期所学的知识点的巩固类作业题目。如在六年级教学扇形统计图时,可以结合之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与运用情况。 在单元总结教学环节,教师则可以为学生布置拓展类、探索类作业内容,以此引导学生探究单元知识点在其生活中的多元应用。教师可以布置需学生自主采集数据的扇形统计图表绘制任务,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提出具体的要求。 3. 优化大单元作业设计形式,体现“以生为本” 教师需要加强“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真实学情和需求,设计更加自然和开放的单元作业,恢复学生对作业的信心。 教师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遵循学生差异,根据单元整体设计作业分层,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作业的针对性与可行性;二是顺应学生的天性与个性,根据单元整体设计自主化或个性化作业,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展现自我;三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喜好,适当增添一些游戏化元素,使作业体验更加轻松有趣,提高学生的作业意愿。 教师还需要不断挖掘数学的融合性,在合适的切口合理融入更多教学素材,以此丰富单元作业内容。具体而言,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可以在数学单元作业中融入学生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中的或时代性素材与话题等,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积极性;其次,可以在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融合其他学科或新时代的教育内容,设计跨学科、跨教育的融合型数学单元作业,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最后,可以合理搭配书面练习、思维探究以及实际应用三大部分,全面巩固学生基础,促进学生突破与提升。 4. 创新大单元作业设计,体现自主性、融合性、实践性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和有效利用差异性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自主、分层等更具开放性的小学数学单元作业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实、有效地参与到作业活动当中,从而提高作业效果。 基于作业与教学最终目标导向,教师可以根据生活,设计具有融合性、实践性等特点的数学单元生活化作业内容,从而拓展教学,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通过融合作业的设计,可以丰富数学作业内容,同时让学生接触到更多关联性知识与技巧,使他们融会贯通,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生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生活实际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技巧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单元作业设计中,教师可以让学生统计和分析家庭在夏季的水、电、气等能源消耗问题等,并根据数据分析给出节约能源的意见,从而有机融入生态教育。 5. 借助思维导图提高作业完成效率 教师在进行作业的设计时需要注重创新,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更加高效地进行知识学习。思维导图能够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充分理解,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可以事先总结一个思维导图,让学生从思维导图中找到并使用相应的知识点去做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让作业设计的意义得到升华。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总结,教师可以通过列举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提高作业完成效率,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的知识点完成作业。 教师还可以通过构建课堂思维导图,总结重要的知识点,按照思维导图的内容去设计相应的数学作业,进一步增强作业内容的针对性,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作业的设计要具有针对性,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 最后还可以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学生根据作业的内容,联系课堂上讲授的知识点去构建思维导图,从而高效地投入作业的学习,以促进数学作业的优化。引导学生构建思维导图能够充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反思与总结能力,这对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思考能力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这点来设计数学作业。 第二部分:研究总结 大单元教学是指结合教材自然单元或是以某一主题重组单元来展开教学,大单元作业是对学习每一块知识的系统梳理,其可以是同一主题的重组练习、层层递进的知识巩固练习等等。在完成学习后,教师通过为学生设计优质作业内容,使其能系统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在完成大单元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具备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以往的作业设计形式来讲,大单元作业设计具有系统性,通过对不同课时中相同知识点的整合,将知识内容系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运用综合能力解决问题。 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学习工具,除了运用在复习课中,同样也能结合在作业设计中。思维导图的构建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教师在设计与优化作业时,通过将思维导图渗透到作业中,让学生能够根据对思维导图中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去完成作业,教师也可以总结教学重点,从而优化作业的内容。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作业的思考和探究去构建思维导图,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作业设计的创新。 如何有效设计大单元作业设计也成为探究的难点。这需要老师重新整合知识、编排练习,同时符合学生学习的特点与知识的内在联系,体现核心大概念,又能够层层递进。通过探究,主要分为了以下几方面。 1.确定大单元目标,优化作业设计 在进行大单元作业设计前,可以先确定好大单元目标,数学作业目标不再是单一的,而是向综合性转变。基于单元整体的作业目标设置可以从单元知识技能、核心素养目标、素质教育目标以及综合教育目标几方面进行整合和梳理。基于核心素养设计大单元作业,教师首先需要提炼单元核心素养的目标,以此为参照,确立大单元作业的主题和侧重点。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需紧扣核心素养。教师可以深入研读《新课标》对于核心素养教育的指导意见,结合大单元教学内容,确定好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目标。 2.理清知识结构,完善大单元内容 在进行作业设计前,教师还要先理清知识结构,将零散的知识进行重组,教师可以着重训练学生对知识点之间关联性的感知,旨在引导学生在作业中探索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能够自主罗列知识体系。蕴含单元核心知识的大单元作业内容能为学生巩固与内化单元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 3.结合大单元特点,创新作业形式 在作业设计时,还应注重作业的创新性,而不是枯燥的习题。与抽象的数学概念相比,尤其对于低年级学生,更适合用具象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可以在单元作业的设计中融入一些游戏化、具象化元素,以此创设相关作业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数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且数学中的应用题大多以生活问题为素材。在设计单元的数学作业时,可以将生活现象、问题等融入生活化作业情境中,以此建立学生与生活间的关联。 在小学数学中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应用思维导图也可以提高教育效果。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应该科学地进行数学思考,激发自身的潜在能力。简单来说,在小学数学中使用思维导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兴趣。这种方法可以发展学生运用科学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