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时间:2024-10-22 点击数:

学习资料

“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吴茂军
(七星关区撒拉溪镇杨柳小学,贵州 毕节 551717)
【摘 要】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提出要促进“学、练、赛”一体化教学,并主张伴随着体育课程活动嵌入评价反馈,
通过评价的导向、激励等作用逐步优化“学、练、赛”一体化活动的实施效益。在此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可自主构建并落实“学、练、赛、
评”一体化模式,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体育技能学练与比赛展示活动之中,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为学生的素质发展做好充
分的准备。“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落实,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即设计适宜任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练;设计体
育比赛,展示学生的运动成果;反馈增值评价,呈现学生的运动成长。
【关键词】 小学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多元学练;体育比赛;增值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9214(2024)17-0063-04  【DOI】 10.16550/j.cnki.issn.2095-9214.2024.17.020
“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方式可以综合培养
学生身体素质、认知、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素养,
将其应用到小学体育课程中,能够充分地促进学生
的学练,也能使其在多元化的比赛展示中增强运动
效能、形成体育品德。现阶段的小学体育教学存在
高耗能、低效率的现实问题,一方面是因为技能学练
任务并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无法有效驱动
学生,导致学生在体育课上显现出被动敷衍、应付了
事等现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一线教师很少会设计
即时评价、体育比赛等活动。前者导致学生难以判
断个人进步与成长,很难实现运动自信;后者则导致
学生难以灵活地应用健康理论、运动技能等,不利于
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随着《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
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实施,
小学体育教师应自觉树立核心素养育人目标,自主构
建并应用“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逐步转变教学
形式、创新教学策略等,促使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设计适宜任务,组织多元学练
激发学生的主观学习意愿并挖掘学生的体育运
动内生动力,是在小学体育课程中转变教学形式的
基本要求之一,也是落实“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
的保障。《新课标》指出要将教师的动作示范、重点
讲解与学生的多元学练活动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掌
握健康理论与运动技能。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在
课堂上设计适宜的运动任务,据此引导学生展开多
元学练,逐步提升学生的自主运动能力。
(一)集体学练,熟悉运动技能
集体学练是指小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自主学练运
动技能的活动。学生应通过集体学练熟悉运动技能
的标准、操作规范等。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在“学、
练、赛、评”一体化活动初期设计集体学练活动,鼓励
学生围绕各个运动任务进行集体探究、运动练习,初
步规范学生的动作行为,为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打
基础。
如在“跳绳”运动教学中,教师便可在热身之后
面向全体学生示范跳绳动作,以及摇绳时手脚配合、
调整绳子长度等关键技巧,在此基础上设计学练任
务,即学习跳绳的动作要领、跳绳动作要协调且自
然。学生需围成一个半圆,在各个位置上认真观察五育并举学生发展 064
跳绳动作,使用跳绳道具进行模仿、学练,根据教师
的动作示范与跳绳节奏尝试跳绳,由此总结跳绳时
出现的问题,并展开运动探究。在集体学练中,教师
应统一面向学生讲解跳绳的关键动作,一一帮助学
生调整绳子长度,通过喊口号的方式使学生能逐步
学会摇绳、跳绳时手脚配合,锻炼学生的节奏感,引
导学生初步熟悉跳绳的动作技术。
(二)小组学练,提升运动水平
虽然集体学练能够最大限度地兼顾学生的运动
需求,但是因为一个班级的人数众多,教师难以满足
全体学生的需求。《新课标》主张在体育课上设计小
组学练活动,促进生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因此,小学
体育教师在落实“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时可设
计小组学练活动,通过小组之间的互帮互助、协商合
作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主运动能力,为学生的素质
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依然以“跳绳”运动教学为例,小学生通过集体
学练能够初步熟悉跳绳的动作技巧,但是依然存在
被绳绊住脚、难以连续跳绳等问题。对此,教师可设
计小组学练活动,将运动素质不同的学生平均分配
到运动小组中,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积极地探究、
学练跳绳技巧,分享摇绳、跳绳的诀窍,并通过组内
合作训练手脚的协调性,由此提升学生的跳绳能力。
在此期间,小学生在组内要互帮互助,认真讨论跳绳
的标准动作与动作规范,也要在同伴产生焦躁、放弃
等念头时给予鼓励。
(三)个人学练,巩固运动知识
个人学练以小学生的个体学练为主,目的是促使
小学生实现异步发展,同样是“学、练、赛、评”一体化
模式的重要环节之一。小学体育教师应设计学生个
人学练活动,督促学生自主突破运动瓶颈、巩固健康
理论知识等等,使其能顺利地积累有效的运动经验。
在“跳绳”活动中,小学生通过集体学练、小组学
练能够熟练地掌握跳绳的标准动作,那么接下来便
要通过个人学练活动提高跳绳能力,通过跳绳活动
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因此,小学生需在课堂上自
主学练跳绳技巧,反复操练,规范动作,不气馁、不
焦躁,坚持不懈地巩固运动技能。在此期间,教师应
在训练场地巡视、观察,通过一对一的师生指导与
对话激励学生,规范学生的跳绳动作,锻炼学生的
节奏感等等,真正实现因材施教,逐步提升学生的
跳绳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小学体育“学、练、赛、评”一体
化活动中设计多元学练活动的基本目的之一是充分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活动本身并没有固定的顺
序,所以教师应根据课堂实际情况促进集体学练、小
组学练、个人学练活动的有机统一,使学生能积累有
效的运动经验。
二、组织体育比赛,重视技能展示
体育素质教育要求一线教师以学生为主体来优
化教学模式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学、练、赛、评”
一体化模式便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所形成的一种
特色模式,不仅通过学练活动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
还主张引导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体育比赛,有效增
强学生的运动效能,使其能体会运动的价值与魅力。
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设计体育比赛活动,引导学生
展示作战技术、运动技能、健康理论知识等等,通过
体育比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展学生的
体育品德。
(一)在课堂上设计模拟比赛,激发学生运动动机
《新课标》提出要引导学生参与形式多样的展示
或比赛活动,有效培养学生刻苦学练的精神。因此,
小学体育教师可在课堂上设计模拟比赛活动,有效
唤醒学生的运动动机,使其能够在比赛中积极地应
用各类运动技能与作战技术进行进攻、防守等,为学
生的素质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如,在篮球“双手胸前传接球”一课,小学生在体
育课上能够自主学习并练习双手胸前传球、接球的
标准动作与技巧,通过丰富的学练活动做出标准的
动作。但是,在学练实践中,小学生难以在篮球运动
中灵活应用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与同伴互动、突破 065 学生发展五育并举
其他队伍的防守。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
战技术与运动能力,教师便可在课堂上设计模拟比
赛活动,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学生展示学
练效果。在模拟比赛中,教师可按照专业的篮球比
赛提出比赛要求、设计胜负标准,鼓励学生通过自由
组合的方式组建篮球运动小组,两组形成对抗关系
并参与模拟比赛,灵活地应用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
突破其他小组的防守并主动进攻,与其他成员默契
配合、紧密合作。在模拟比赛中,小学生能根据比赛
情况灵活地选择在原地应用双手胸前传接球技术突
破他人防守,或是在行进间利用这一关键技术传接
球。这就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与作战能
力,还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有利于发
展学生的体育品德。
(二)在课堂外设计专业比赛,培养学生体育品德
随着阳光体育、健康中国等改革活动的逐步推
进,我国各地小学都会定期组织专业的体育比赛,包
括校际比赛、校内比赛。如此,一方面是要推广体育
文化,另一方面便是要增加学生参加体育比赛的机
会。在此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应在课外设计专业
的体育比赛活动,引导学生在校内外公平公正、积极
主动地参加比赛,有效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促使学
生在日常刻苦学练运动技能、作战技术等,逐步引导
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例如在春季校运动会中,小学体育教师便可设
计专业的体育比赛,并且根据学生的运动特长与需
求设计多元化的比赛项目,如长跑、接力跑、短跑、男
子篮球、女子篮球、跳高、跳远等,鼓励学生根据个人
特长与兴趣自主报名参加各类比赛,尽量让全体学
生都能参与其中,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各类比
赛活动能落到实处。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关注区域
间的校际比赛活动,如男子篮球比赛、女子篮球比
赛、足球比赛等,及时向学生分享比赛资讯,鼓励学
生报名参加校外比赛。这就能够在校园内外营造良
好的运动氛围,可有效优化学生的自主运动意识,使
其形成高度自觉、刻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在校内外自
主学练运动技能、作战技术等。
三、注重增值评价,优化学生动机
“学、练、赛、评”一体化能使课堂呈现扎实、高
效、灵动的状态,而除了开展丰富多元的运动学练与
体育比赛,小学体育教师还应设计过程性、增值性评
价活动,实时反馈学生在体育学练与比赛中的能动
行为与个体成长,优化学生的运动素养,且能调整下
一轮“学、练、赛、评”一体化活动的育人目标与实施
形式。
(一)学生评价,实现自我监控
《新课标》提出要“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家
长等参与到评价中”,其中的学生评价是指学生在运
动学练与比赛中的自我监控、学习反思、经验总结
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与评价能力,使其
根据评价结果自主调整技能学练形式与比赛作战技
巧,逐步端正学生的运动态度,使其实现自我教育。
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在“学、练、赛、评”一体化活
动中设计学生评价活动,促进学生自评、互评,使学
生能够积极总结运动经验与心得,优化运动态度与
品质。
比如在“折返跑”一课教学实践中,小学生便可
在技能学练活动中积极地进行自评、互评。在自评
中,小学生需评价自己是否能够灵活、协调地掌握
折返跑的运动技巧与动作技术,起跑姿势与跑步姿
势是否标准且美观,在折返时是否能够灵活减慢奔
跑速度、控制身体的倾斜度等等,通过口头评价总
结自己的运动优势、不足等。另外,学生还可以评价
自己是否能与其他同学实现有效合作、是否能主动
帮助他人、是否能谦虚好学且懂得聆听等等,评价
自己是否具备团队精神,自己在折返跑比赛活动中
是否能树立正确的胜负观、是否能尊重对手与规则
等等。按照同样的方式,学生便可参与到生生互评
活动中,赏识其他同学所展现出来的运动优势、个
体特点,在互评中再次进行自我反思与自我教育,
扬长避短。
(二)教师评价,突出学生增值
《新课标》指出,教学评价主体以体育教师为主,五育并举学生发展 066
支持一线教师根据课堂教学情况灵活地应用多种评
价工具,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素
养,通过科学的方式呈现评价结论,突出评价的激
励、反馈等作用。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在“学、练、
赛、评”一体化活动中设计教师评价活动,客观、真实
地突出学生的运动增值情况,有效激励学生。
例如在“4×100 接力跑”一课教学中,小学体育
教师便可根据学生在多元学练、接力跑比赛活动中
的动态表现设计教师评价活动。具体来说,教师可利
用智能手机拍摄学生在接力跑活动中的能动行为,
比如学生在小组学练中与同伴讨论交接接力棒时的
合作行为,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帮互助、彼此激励的
情感交流过程,学生在接力跑比赛中相互加油打气、
认真对待并刻苦学练的画面等。在组织教师评价活
动时,教师可利用智能设备播放课堂实录视频,尽量
呈现各个小组的学练效益、比赛结果,通过有效的评
价反馈激励学生,使其形成良好的运动态度与意识。
另外,教师还可在课堂上制作并使用课堂观察记录
表、体育比赛等评价工具,记录每一个学生的运动进
步情况。在接力跑一课,教师便可设计接力跑比赛,
要求学生以 4 人为一组共同参与体育比赛,既要记
录各个小组的比赛成绩,反馈各个小组在接力跑方
面跑的能力、合作能力,也要评价学生在接力跑比赛
时所形成的体育品德,比如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胜
负观、学生是否能够共同承担团队责任、学生是否
能够遵守比赛规则与对手、学生是否能够坚持到底、
学生是否能够灵活应对体育比赛中的各种突发情况
等。在反馈评价结论时,教师应突出每一个学生的
个体优势与运动进步,以赏识与鼓励为主,同时也要
客观、严肃地指出学生在比赛时出现的违规行为,据
此提出改进建议。
综上可以发现,每一种评价工具的作用不同,
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在组织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时应
灵活地选择多元化的评价工具,提高评价反馈的精
准度与实效性。另外,在“学、练、赛、评”一体化活
动中,小学体育教师还可在必要的时候引入家长评
价、其他学校与教师评价、社会评价等,全过程地评
价学生在“学、练、赛、评”一体化活动中所形成的体
育素养。
总而言之,小学体育教师应打造更具趣味性、实
践性、自主性的体育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爱上运
动。因此,小学体育教师应自主构建并落实“学、练、
赛、评”一体化模式,既要基于学为中心理念设计多
元的自主学练活动,也要组织学生参与体育比赛,以
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动态反馈学生的素质发
展,逐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纯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学练赛”一体化研究 [J]. 考试
周刊,2024(25):15-18.
[2] 朱黎洁 . 小学体育“学练赛评一体化”模式研究 [J]. 文理导航(下
旬),2024(06):10-12.
[3] 甘晓君 .“学练赛”一体化视域下小学体育教学模式优化策略 [J].
天津教育,2024(14):7-9.
[4] 王丹艳,陈丽青 . 求习得 强内化 重运用——找准“学、练、赛”在
小学体育教学中的着力点 [J]. 体育教学,2024,44(04):29-31.
[5] 刘林 .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探究 [J].
名师在线,2024(07):22-24.
【作者简介】
吴茂军(1989.06—),男,汉族,贵州毕节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
方向:小学体育教育。

 

太仓市明德小学  地址:太仓市浏河镇东海路200号 电话:0512-53611647  邮编:21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