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题主持人张凌、王沁组织阅读2篇文章。 2. 课题组核心成员交流阅读体会。 学习讨论: 1.生本教育理念对活力课堂的重要性 2.借助思维导图优势,整体呈现教学规划 3.应用思维导图工具,展示知识形成过程 感悟分享: 王沁:生本教育是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新型教育理念, 它以 “ 一切为了学生 , 高度尊重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为教育宗旨 ,认为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主人 ,立足学情而设计的教育方式 。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整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时,教师先单独围绕“整数乘法”设计一个思维导图,第二级分支分别为定义、组成、性质和公式。引导学生模仿自主绘制整数加法、减法和除法的思维导图,然后出示算式:135-56+29,225+37-158;12×3÷4,36÷9×15;67— 48÷8,88+11×4,让其说出运算顺序,且以“四则混合运算”为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第一分支是只有加、减法或乘、除法,从左往右依次计算,让他们产生怀疑:乘法或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该怎么计算?接着,学生观察教材70页中例1的情境图和综合算式,讨论:这个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乘法和加、减法,先算什么?使其通过解决问题发现规律,在思维导图中补充“先算乘除、后算加减”,让他们了解四则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张凌:具体实践措施 1.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本教育理念强调对学生的 高度尊重 , 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水平出发 ,采取生动 、形象的方式导入课程 ,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 ,努力挖掘教材中的 深层内涵和乐学元素 ,为学生创造生动 、有趣的教学 环境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 2.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和家长对学习过程的过度干预 ,使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长此以往 ,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生本教育理念提倡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独立 、 自主的探索 ,教师和家长应该只发挥引导作用, 避免学生产生依赖性 。 3. 增加语言表达机会 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中 ,很多学校忽视对学生语言 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生本教育理念的影响下 ,教师应 该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课程中创造语言表达的机会 ,让每名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勇敢表 达自己的想法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 4. 提升动手实践能力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 ,大部分学校只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 ,不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育方 式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生本教育理念 提倡教育要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 ,实践操作能力是学 生成长过程中所需的重要能力 。因此 ,教师要重视教 材中的课后活动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 周子诺:思维导图是一种将思维形象化的工具,通过一个关键词引起形象化的构造或分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思维导图构建高效课堂时,教师绘制思维导图时要展示出知识的形成过程,利用不同文字、图像、颜色、符号等表示不同内容,将所有因素都添加进去,把学生与教学内容连接起来,引领他们在学习中进行有机整合,使其学习过程显得更加完整;并帮助学生厘清学习思路,引导其学会独立思考与主动分析,从而优化知识结构,最终系统掌握。 例如,在开展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时,教师先带领学生复习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相关知识,并观察教材62页中例5的情境图,让学生搜集信息,尝试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引领他们采用多种方法解答,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指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确定以“乘法分配律”为关键词, 书写(6+4)×24和6×24+4×24两个算式,分别对应两种解法。接着,让学生观察比较这两种解题方法,提示他们在思维导图中把两个算式用“=”连接起来,研究其内在联系。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在思维导图中写上“提出假设”,即为:是否任意两个数的和与第三个数相乘,都会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与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积相加,让他们举例验证,全班交流、总结规律,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写成(a+b)×c=a×c+b×c。 这样,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工具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其亲身经历整个探索历程,并能正确表述乘法分配律及用来进行简便计算,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与抽象概括能力。 张晨航:总而言之,借助思维导图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教师应把思维导图与各个教学环节巧妙结合在一起,丰富知识呈现形式与教授模式,引领学生沿着正确方向学习和发展,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数学知识水平与学习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