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主持人何耀组织阅读3篇文章。 2.课题组核心成员交流阅读体会。 学习讨论:1.实验分析能力对学生科学学习的影响 2.实验分析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3.实验分析能力对学生科技素养提升的作用 何耀:科学课堂中实验教学的作用以及对学生实验分析能力的培养效果? 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具有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开展实验,完成简单的科学探究任务,是发展学生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工作的落实,发展学生探究学习意识与实践技能成为教学重点,对此,小学科学教师应精心设计科学实验活动,让学生在探究知识、解决问题中实现能力的提升,为学生未来的科学学习及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管翊茵:实验分析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有哪些? 在教学中,应多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但要注意教学设计不要太难,跨度不要太大,要注意把起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思维阶梯要合理,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解决问题后的愉悦感和成就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增强,兴趣又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动力,从而实现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张心悦:小学科学实验分析教学的策略有哪些? 1.把握实验操作过程,纵观全局 ①把握方向,在试错中浇灌学生的“好奇心” ②营造环境,让学生在探索中启迪智慧 2.透析实验操作思维,形成迁移能力 3.沉淀实验操作经验,凝练成果 总而言之,实验教学实践的传承与创新是科学课程发展的关键。经验的传承使得后来的研究者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避免重复性劳动,提高研究效率。而经验的创新则能为研究注人新的活力,推动学科的发展。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既要尊重已有经验,又要敢于突破,形成自己独特的实验操作方法。教师则需要保持耐心和发挥智慧,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总结经验、凝练成果,为后续的实验奠定坚实的经验基础。
黄伟:如何利用科学课堂提高学生的实验学习能力? 1.课前预设——解读学习内容,设计教学计划 课前预设,要求教师分析解读科学实验内容,基于本班学生真实学情,预测学生可能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科学设计教学计划。在课前预设中,教师应结合相关教育要求,对科学实验活动的开展进行统筹部署,为后续实践教学活动做好铺垫。 2.兴趣激活——提出探究话题,强化实践意愿 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激活学生探究兴趣,强化学生的实践意愿,让学生主动探究科学话题,能对学生探究学习与实践技能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3.聚焦问题——分析实验过程,探究问题答案 小学科学实验的顺利展开主要依靠明确的探究问题,因此,在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应将实验的中心聚焦到“问题”上,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深层次的探究。具体来说,在科学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原理、步骤及操作方法,与学生探究问题、完成实验,并找到问题答案。 4.数据分析——记录实验过程总结实验成果 在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及实践能力时,教师应重视带领学生记录和整理数据,并结合实验数据、科学现象对科学知识作出分析,从中获取丰富的学习经验,最终得到探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