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研讨活动

作者: 时间:2025-01-07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依托吴健雄优势资源“云”培养科技拔尖人才的实践研究

课题类别

苏州规划

立项编号

2021/JK-x/02/003/03

出席对象

课题组全体成员

地点

少年科学院

时间

2024919

研究主题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研究

所要解决问题

AI教育革命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评价体系?如何在人工智能辅助的教学模式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观察法







研究过程记录:

一、理论学习

《隐忧与消解:生成式AI教育应用的道德审视》

AI教育革命加快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评价》

AI+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模式升维与转型》

学习讨论:AI教育革命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评价体系?如何在人工智能辅助的教学模式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AI教育革命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型评价体系?

1.引入多维度评价指标:除了传统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外,还应加入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项目实践成果、跨学科知识融合能力等多维度评价指标,以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利用AI技术优化评价过程:借助AI的数据分析能力,实现对学生学习行为、思维模式的深度挖掘,为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利用AI的智能推荐系统,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评价反馈和成长建议。

3.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评价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动态性,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展和表现变化及时调整评价标准和权重,确保评价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4.强化评价结果的激励作用:通过设立创新奖励、提供学术资源支持、搭建展示平台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让他们感受到创新的价值和成就感。

构建适应AI教育革命的新型评价体系,不仅是对教育评价方式的革新,更是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深化。它旨在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成为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主体,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如何在人工智能辅助的教学模式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培养学生的学习目标意识: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需求,让他们认识到自主学习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设定阶段性目标、制定学习计划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动力和习惯。

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利用AI技术为学生推荐适合其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学习资源,同时鼓励学生主动搜索、筛选和整合信息,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3.实施探究式学习任务: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学习任务,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任务。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方法论训练,帮助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和方法。

4.建立反思与总结机制: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总结,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通过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学生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效率。

在人工智能辅助的教学模式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关键。通过自主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将成为他们未来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因此,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努力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题组初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传统教育评价体系与教学模式在AI时代背景下亟需革新,以应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明确构建多元化、动态化新型评价体系的紧迫性,这一体系将超越单一的知识评估,全面考量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及团队协作能力,为每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提供精准支撑。

其次,AI技术不仅是挑战也是机遇,它能够成为我们教育变革的强大助力。通过智能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思维模式,我们得以更深入地理解学生需求,从而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的学习支持。然而,我们也警醒于技术可能带来的依赖性风险,强调在利用技术便利的同时,必须强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确保技术成为激发学生潜能而非削弱其自主性的工具。

再者,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能力与素质的综合提升。在AI时代,我们更应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出能够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最后,我们应不断优化教育体系,为学生创造更多探索与实践的机会,助力他们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勇敢前行,成为点亮科技梦想、照亮国家未来之路的杰出人才,为培养未来的科技拔尖人才贡献我们的智慧与力量。

物化成果

组内学习心得与体会


太仓市明德小学  地址:太仓市浏河镇东海路200号 电话:0512-53611647  邮编:21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