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题主持人金露兰组织阅读2篇文章。 2. 课题组核心成员交流阅读体会。 学习讨论:围绕图形与几何领域,探究如何设计大单元作业 1.明确目标,设计富有趣味的情境 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明确复习目标,精心设计复习流程,通过一些习题引导学生复习。通过生动形象的趣味情境唤醒和激活学生对图形的回忆,激发学生对图形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各种图 形进行分类,如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两大类,再归根到这些图形是由线段或曲线围成的。按照线——面——体的顺序来自主复习整理图形与几何部分,体现大单元的特征。 2.自主梳理,理清知识脉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给予学生一条复习主线之后,在具体知识的复习整理过程中,将复习的主动权与复习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梳理,构建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学生采用绘制知识地图的方式自主整理知识体系。还可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整理,在直观图旁边条理清晰标明面、棱、顶点等方面的详细特征。并发现其中的本质联系,有机联系起来,加深认识和理解,在类比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 3.练习多样,突出针对性 练习是复习的重要环节,通过针对性的练习,瞄准重点、突破难点,在练习中应用公式、性质等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在练习中巩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练习活动中要变化练习形式,避免学生练习疲劳,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练习情绪,提高练习效果。 教师还可以充当学生练习的合作者。增强学生练习的动力,还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习题的设计是有效练习的前提,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学情精心选择和设计练习内容,既要突出习题的典型性,又要注重习题的深度,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复习的效度。 4.纵向联系知识,构建运动中的图形联系 习题主要是用于检测学生对本节、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对本单元核心知识的巩固和复习,涉及的知识点仅仅是本单元的。教学时,教师要有大数学观,要有数学知识的系统观和统筹观,运用数学思想,进行横向联系、纵向沟通,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物质世界的运动美和数学世界的几何美思想。 通过习题的设计感受“面动成体”的几何观点,还有“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知识。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动起来、鲜活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点、线、面、体的几何知识体系。把小学阶段的平面、立体几何之间的关系巧妙地链接起来,学生学到的不仅是几何知识,更是运动的思想,感受到几何知识的运动美、联系美,沟通了知识间的联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5.变换习题,创编创新性练习 应用变换的数学思想,把静变成了动,枯燥变得鲜活,单一变得丰 富,使学生感受到世界上的事物通过运动变换,可以进行转化,不仅复习了环形面积公式的计算,还复习了旋转、平移以及等积变形等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运动美,感受到几何世界的空间美。 6.归纳总结,形成数学方法 教师要能够自觉地将“药”引到一定的“经络脏腑”,才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一个点放大成一个圆,实现新课程倡导的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自己成为教学的创造者、开发者。 把蕴含在习题里面的数学归纳思想充分挖掘出来,学生通过从特殊 到一般的归纳、类推、概括,总结出数学规律。这既教给学生数学的思想方法,数学的思维方式,又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