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
课题类别 |
规划课题 |
立项编号 |
L2022058 |
出席对象 |
课题组成员 |
地点 |
三楼会议室 |
时间 |
2024年6月11日 |
研究主题 |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高年级古诗词教学 |
所要解决问题 |
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
研究方法 |
案例研讨 |
过 程 与 思 考 记 录
|
一、备课组、教研组磨课 确定课题研讨主题: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高年级小古文教学 确定上课内容:《浣溪沙》古诗词研讨课,进行教学设计 确定观察维度、设计课堂观察量表 二、根据试上,修改观察量表 试上、磨课、修改观察量表 三、课堂观察 组织课题组成员根据课堂观察表进行分组课堂观察。 四、进行研讨 根据观察对象分组讨论,发现问题,修改讨论 |
获 得 的 主 要 结 论
|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课堂要突出“思辨”的特性,落实培养思辨的能力则需要提高对学生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本节课昌老师通过多次的诵读以及四次不同维度的对话帮助学生感知文字背后鲜活、坚韧的苏轼形象,品悟人物的乐观旷达,虽然对于基础知识教得很扎实,但是对于学生的思维没有一定拔高和训练,在逻辑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不够明显。 在本节课中如果老师能够将诗词教学与苏轼的生平结合,出示不同的诗人面对人生低谷时候的诗歌创作,帮助学生落实“知人论世”的学习方法,意识到对比、辨析是培养思辨能力的捷途,那么我想本节课学生则会学到的更多,老师不仅不会教得如此吃力,更是很好落实了本节课的目标导向,即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
物化成果 |
课例 |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活动报道
为了进一步推进深度阅读课堂建设,深入探究只想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方式方法,切实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能力和“三自”学习品质。课题组于6月11日举行了主题为“在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课题成员昌晔老师执教了古诗词《浣溪沙》一课,昌晔老师创设情境,设计了揭示课题、对话文豪;理解诗词、对话文本;体悟词境、对话情感;比较迁移、对话心灵四个任务群,组织同学们在吟诵中感受语言清新自然的特点,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由此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通过出示苏轼的生平和作品,让学生更深入理解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本次课题组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旨在探索在古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的策略和教师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希望课题组能以此活动为契机,在研讨中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太仓市课题研究课案例】
上课课题:高年级古诗词落实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以《浣溪沙》为例
执教者:太仓市明德第二小学,昌晔;上课时间: 2024年6月11日;
上课班级:太仓市明德第二小学六年级1班
一、课题简介
1. 课题基本信息: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太仓市十四五教育规划一般规划课题;立项时间:2022年9月;编号:L2022058;主持人:张钰、翟晓晓;单位:太仓市明德小学
2. 核心概念界定:
(1)思辨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把思辨性阅读定义为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据此,笔者将思辨能力归结为以批判的眼光、理性的态度与文本进行对话,完成自我思考和语言建构的能力。
(2)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我校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了苏州市重点规划课题“吴健雄‘探究’精神引领下小学生的深度阅读实践研究”,在此课题中,已经对“深度阅读”进行了重新定义:深度阅读是相对于浅层阅读而言的,它指在课内与课外阅读中,小学生在理解阅读材料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能潜心会文,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层次意义的理解,能对阅读材料开展个性化的、合理的理解、感受或推测,在阅读时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走出文字,深悟、深思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世界,明确人生价值,完善人格培养,以追求真的品格、善的心灵和美的情怀。
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行为总称。一个好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提取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甚至能够促进他们在阅读时创造力的提升。
因此,本课题笔者将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的概念界定为指向学生素养提升和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旨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深度阅读能力及思辨能力。
3.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提高关于思辨能力培养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策略互相关系的理性认识。
2.通过研究,形成我校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报告。
3.通过研究,形成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4.研究主要内容:
(1)提高关于思辨能力培养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策略互相关系的理性认识。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校教师教学现状,明确思辨能力的培养对我校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的作用。通过文献研究厘清思辨能力在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形成我校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报告。
通过问卷、访谈、听课、教研活动等研究方法,了解我校师生目前的语文课堂现状,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脉络。
(3)形成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主要研究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本研究把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分为两个研究模式,一个设定为深度阅读A模式,以儿童诗为研究主题,另一个设定为深度阅读B模式,以小古文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深度阅读和思辨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的状况,更进一步寄希望于转变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现状。本课题为一线教师提供可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并把它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下活学活用、活泼成长,提高学习兴趣和高阶思维能力。
二、研究课说明
1. 研究主题: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中年级小古文教学。
2. 核心概念界定:
思辨能力: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把思辨性阅读定义为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据此,笔者将思辨能力归结为以批判的眼光、理性的态度与文本进行对话,完成自我思考和语言建构的能力。
小古文:适合儿童阅读的,浅近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
3. 需解决的问题:
(1)教师在小古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的策略
(2)教师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4. 本节课设计意图:
思辨能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相信和情感断言,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缺乏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的一种矫正和补白。本节课以小古文教学为抓手,以思辨能力的培养为目的,挖掘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5. 理论、理念说明:
《深度学习理论》;2022版新课标对核心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核心素养之一
6. 观察量表维度:
A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B小古文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
7.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法,课例研究法
三、课堂活动单
板块一 揭示课题,对话文豪
1.图片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宋代词人王观,和他一起吟诵了送别友人的词。这节课,我们将走近宋代大文豪苏轼。(课件出示苏轼图片)
2.了解诗人
苏轼,同学们对他一定不陌生,谁来介绍作者苏轼?
同学们对苏轼的了解可真不少,这也得益于小学阶段我们学过不少苏轼写的诗。老师考考大家,我说上句,同学们接下句,你们敢挑战吗?(师生合作背诵古诗)
3.引入新课
不知不觉,苏轼的诗歌已经在我们心中留下了痕迹,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学习他的一首词《浣溪沙》,领略他作为词人的风采。(课件出示《浣溪沙》图片)
《浣溪沙》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后为词牌名。请同学们注意“浣”字的读音,读huàn。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课件圈出拼音,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板块二 理解诗词,对话文本
1.初读诗词
(1)请大家自由朗读《浣溪沙》,同桌互相检查字音是否正确。
(2)读了这首词,你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吗?《浣溪沙》和前一首《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在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2.自主学词
(1)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提示,自由地朗读《浣溪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生自读古诗)
文中有一个多音字“少”,在这里是“年少”的意思,读四声shào。(指名读)你读得很准。
(2)读了这首词,你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吗?《浣溪沙》和前一首《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在形式上有什么异同?
(2)下面请大家听录音朗读《浣溪沙》,注意断句。(播放范读音频)
(3)同学们还记得理解宋词的方法吗?(张贴板贴:结合注释、联系插图、想象画面)下面请同学们默读《浣溪沙》,借助注释和下面的插图,自己尝试理解这首词的大致意思吧。
生1:“短浸溪”“萧萧”“萧萧暮雨”,加上阕理解。
生2:下阙的理解。
中国的地形特点是西高东低,所以大多数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淌的,自古就有“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说法。但清泉寺旁的兰溪是不一样的,题序当中告诉了我们“溪水西流”,这潺潺的流水启迪了苏轼,令他发出了振奋人心的感悟。这正是苏轼创作《浣溪沙》的原因。
板块三 体悟词境,对话情感
看来字面意思的理解,难不倒大家。诗词之美,美在意境,更美在情感。现在让我们乘上时间之舟,来到蕲水清泉寺旁,和大文学家苏轼一起同游兰溪吧!
1.品析上阕
(1)想象画面
请同学们读一读上阕,边读边想象画面: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板书:兰芽、沙路、暮雨)
生1、2描绘画面。
通过同学们的描绘,我们感受到景物怎样的特点?(板书:静谧)
(2)了解创作背景
这样美丽的景色,带给苏轼什么感受呢?其实此时的苏轼正面临着人生当中最大的一次打击。一起观看“乌台诗案”视频。
人到中年的苏轼遭奸臣陷害,两次下狱,贬谪黄州,这样的人生经历使得上阕的三句词里有盎然的春意,也有淡淡的愁绪。
让我们带着理解,试着读出作者复杂的心情吧!
生活给予苏轼如此多的苦难,他是否就此沉浸于悲伤之中了呢?
2.品析下阕
品读下阕,你读出了苏轼怎样的情怀?
(1)理解感悟
生1:乐观豁达
是啊,不管在什么年龄阶段,人都可以保有一份蓬勃向上的生命活力,保持一份对生活的热爱,这种旷达乐观的心态,能够让人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因此,词人发出令人振奋的议论“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生齐读)
生2:豪迈
在贬谪生活中,苏轼能一反感伤迟暮的低沉之调,唱出如此催人自强的歌曲,这体现出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让我们通过朗读,读出这一份旷达。(生齐读)(板书:休将白发唱黄鸡)
时光拿去了我的青春,却改变不了我的心态。时光不可逆,但是我豁达的人生态度可以永不变。
(2)互动朗读
当苏轼问:“谁道人生无再少?”大自然回应了他。
(生答:门前流水尚能西!)
在人生非常灰暗的那段时光里,他有过心灰意冷,但是他仍然告诉自己不要总是感叹时光的流逝,要活在当下。
(生答:休将白发唱黄鸡。)
其实当时苏轼并不是一个人游览清泉寺,还有一位好友庞安常。
(3)介绍庞安常
苏轼好友庞安常是一名神医,但耳聋。苏轼视庞安常为知音,称其聪明且艺术精湛。两个同样失意的人漫步于兰溪和清泉寺,倾心长谈,苏轼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浣溪沙》。这首词除了表达词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你还能读出什么呢?
让我们带着这份理解,再来读一读词的下阕。
静谧秀美的风光焕发出的生机和活力,感染着苏轼,令他灵感生发,借景取喻,抒发出了这样的人生感悟:在逆境中保持一种旷达超脱的态度,这样写作的方法就是“借景抒情”。(板书)
总结:这首词,上阕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借景抒情;下阕在景中融入哲理,巧用典故,启人心智。词人处于逆境中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我们读诗品词,是因为诗词之中总能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精神力量。请大家自由朗读这两首诗,感受不同的诗境和诗人的心情,说说自己的体会。
板块四 比较迁移,对话心灵
1.《江雪》
写《江雪》一诗时,柳宗元被贬永州,他无职无权,只能在寺庙借宿,时逢母亲过世,女儿夭折,他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诗人借“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些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出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寒江独钓虽孤寂,却也表达了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与坚持的态度!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刘禹锡身经危难时,乐观豁达的精神,给后人以莫大的启迪与鼓舞。
总结:这两首诗都表达了在逆境中的豁达、不屈的精神,一首借景抒情,一首寓理于景,与今天所学的《浣溪沙》,异曲同工。联系诗人创作背景,我们更好地感受到了柳宗元坚强不屈的品质和刘禹锡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品读诗词,就是在读一段历史,读一段人生。“知人论诗”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走近作者,感悟诗词。今后,同学们也可以联系作者的创作背景解读古诗词,相信你能有更多的感悟!
四、研究反思
《浣溪沙》是苏轼的一首著名词作,词中充满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文本解读、背景介绍、诗意鉴赏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词的意境和内涵。同时,我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让他们在交流中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从教学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词的基本含义和意境,对苏轼的人生态度和艺术成就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我也发现,一些学生在鉴赏诗意方面还存在不足,无法深入体验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这使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引导他们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和魅力。
此外,我还需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这次对苏轼《浣溪沙》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改进。同时,我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诗词教学的重要性和魅力。
未来,我将继续深入研究诗词教学的方法和理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我相信,在我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够在诗词的海洋中畅游,感受诗词带给我们的无限魅力和精神滋养。
同时,我也将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兴趣点,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式。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我们一定能够找到更加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他们在诗词学习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总的来说,这次对苏轼《浣溪沙》的教学反思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也让我更加坚定了在诗词教学道路上不断探索和前进的决心。我相信,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加注重教学质量和效果,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思辨性学习课堂观察记录
观察班级: 六(1)班 执教教师 昌晔 执教课题: 《浣溪沙》 观察者
活动流程 |
教 的 行 为 |
思维能力 重点观察指标 |
学 的 表 现 |
教学再设计 |
活动一: 揭示课题、对话文豪。
活动二: 理解诗词、对话文本。
活动三: 体悟词境、对话情感。
活动三: 比较迁移、对话心灵。
|
|
A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A1揭示课题、对话文豪。 A2理解诗词、对话文本。 A3对比阅读,感悟写法。 A4比较迁移、对话心灵。 |
|
|
B古诗词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 B1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 B2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是否能够得到提升? B3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是否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 |
说明:1.教的行为:主要记录教师的讲述、提问/追问、呈现、活动说明、活动参与、评价等行为,可具体化;2.学的表现:主要记录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语言、行为、神态、状态以及学习结果等,如果出现观察指标的表现,可用A1等符号表示,但有的仍需做些简单描述性记录(观察者明白即可);特别要记录学生对重点的学习、难点的突破、小组合作、亮点、生成等;3.观察反思:针对学的表现,反思教的行为,提出自己思考(成功启示、改进之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