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教学课例: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时间:2023-12-26 点击数:

太仓市课题研究课案例】

上课课题:年级小古文

——以《伯牙鼓琴》为例

执教者:太仓市明德第二小学翟晓晓;上课时间: 20231220日;

上课班级:太仓市明德第二小学年级2

一、课题简介

1. 课题基本信息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太仓教育规划一般规划课题;立项时间20229月;编号L2022058;主持人:张钰、翟晓晓单位太仓市明德小学

2. 核心概念界定:

1)思辨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把思辨性阅读定义为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据此,笔者将思辨能力归结为以批判的眼光、理性的态度与文本进行对话,完成自我思考和语言建构的能力。

2)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我校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了苏州市重点规划课题“吴健雄‘探究’精神引领下小学生的深度阅读实践研究”,在此课题中,已经对“深度阅读”进行了重新定义:深度阅读是相对于浅层阅读而言的,它指在课内与课外阅读中,小学生在理解阅读材料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能潜心会文,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层次意义的理解,能对阅读材料开展个性化的、合理的理解、感受或推测,在阅读时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走出文字,深悟、深思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世界,明确人生价值,完善人格培养,以追求真的品格、善的心灵和美的情怀。

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行为总称。一个好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提取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甚至能够促进他们在阅读时创造力的提升。

因此,本课题笔者将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的概念界定为指向学生素养提升和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旨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深度阅读能力及思辨能力

3.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提高关于思辨能力培养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策略互相关系的理性认识。

2.通过研究,形成我校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报告。

3.通过研究,形成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4.研究主要内容:

1提高关于思辨能力培养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策略互相关系的理性认识。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校教师教学现状,明确思辨能力的培养对我校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的作用。通过文献研究厘清思辨能力在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形成我校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报告。

  通过问卷、访谈、听课、教研活动等研究方法,了解我校师生目前的语文课堂现状,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脉络。

3形成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主要研究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本研究把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分为两个研究模式,一个设定为深度阅读A模式,以儿童诗为研究主题,另一个设定为深度阅读B模式,以小古文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深度阅读和思辨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的状况,更进一步寄希望于转变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现状。本课题为一线教师提供可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并把它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下活学活用、活泼成长,提高学习兴趣和高阶思维能力。

二、研究课说明

1. 研究主题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中年级小古文教学

2. 核心概念界定:

思辨能力: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把思辨性阅读定义为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据此,笔者将思辨能力归结为以批判的眼光、理性的态度与文本进行对话,完成自我思考和语言建构的能力。

   小古文:适合儿童阅读的,浅近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

3. 需解决的问题:

(1)教师在小古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的策略

2)教师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4. 本节课设计意图:

思辨能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相信和情感断言,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缺乏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的一种矫正和补白。本节课以小古文教学为抓手,以思辨能力的培养为目的,挖掘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5. 理论、理念说明:

《深度学习理论》;2022版新课标对核心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核心素养之一

6. 观察量表维度:

A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B小古文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

7.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法,课例研究法

、课堂活动单

【板块一:反复朗读,品味语言】

一、导入

1.音乐,总是能带给我们无尽的想象,白居易在浔阳江头听到一首琵琶曲,赞叹到:“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杜甫在锦官城中聆听的丝竹管弦,不禁感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节课,就让我们顺着历史的长河,走进两千年的一个小故事,齐读课题——伯牙鼓琴。(板书:伯牙鼓琴)

2.生齐读课题,介绍《吕氏春秋》。

3.结合注释“鼓琴”,理解题目。

二、学文

1.用原文中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开篇第一句告诉我们人物是:伯牙和锺子期;两个人一个 鼓琴(板书 鼓琴)

一个听琴(板书 听之)。齐读: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

2.借助课前预学,查漏补缺

①出示学生探究单的课前导学反馈,结合注释正音。

少选 破琴绝弦 汤汤乎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②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读好停顿,读出节奏

文言有一个特点,读出情感便能对大意了解一二而读出味道的前提是读出节奏,该怎么读呢?

①生试着读一读,并划一划节奏。

②点名读长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伯牙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③生齐读文本

4.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①生尝试将注释代入文本,翻译全文。

②师请同学一边尝试翻译一边梳理文本。

【板块二:借助语言,展开想象】

一、抓住善哉乎鼓琴,感受锺子期知琴

1.每一次伯牙弹琴,锺子期总会先说一句什么话?善哉乎鼓琴

2.什么是善哉乎鼓琴呢?这句话说明锺子期听懂了伯牙弹琴的什么?技艺高超

3.这是伯牙鼓琴,锺子期知琴。(板书)

二、想象画面,感受锺子期知情

1.师读“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边听边想象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1:仿佛让我看到了一条小溪的水由快到慢的由慢到快的情景。

预设2:我仿佛看到了几座高山,高耸挺拔,直入云霄。

2.是啊,所谓的太山和流水都是因为伯牙在弹琴的时候投入的情感,并由琴音表达出去,而幸运的是锺子期能够听明白他琴中的情感,所以这是伯牙鼓琴,锺子期知情。(板书)

三、比较太山、流水,感受锺子期知志

1.伯牙作为著名的音乐家,他弹琴的时候还会想到那些画面呢?可能会有......

2.请同学们拿出你的探究单,写完之后试着照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3.出示图片白雪、明月、炊烟、细雨、云雾、茂竹、芳草、杨柳、清风。

4.如果说伯牙寄情于山水之间,所以选择了太山和流水作为自己的情感寄托,那么自然之景千千万万为何独独选择了泰山和流水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太山和流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代表的内涵。

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道德经》

“太山”可理解为泰山。象征着高远的志向,博大的胸怀。

“流水”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5.回到课文中思考伯牙的志是什么?

6.同学们听懂了他的琴声,他的心志琴志。还有一个人他也听懂了,是谁?

锺子期。

7.锺子期能不仅能够听懂伯牙的琴音,感受到伯牙的情感又能够听懂他的志向,他们真是一对——知音。(板书:知音)

【板块三: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一、结合背景,初步了解知音

1.故事讲到这里,你们知道他们二人的身份吗?伯牙是谁?钟子期又是谁?你知道吗?

2.不了解伯牙是谁?钟子期是谁?不利于我们深度的理解课文内容。这个时候需要我们查阅或借阅资料。

伯牙:春秋时期楚国郢都[yǐng dū](今湖北荆州)人。他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被称为“琴圣”。

锺子期:春秋时期楚国(今湖北汉阳)人。相传锺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农具)、拿板斧的樵夫。

3.读完资料,你有什么疑问?是啊,这个故事讲的就是琴圣和樵夫成为了知音。你对知音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二、展开想象,感受伯牙之悲

1.相传,这次相遇,伯牙、锺子期挥泪惜别,相约第二年八月十五再相会。无奈世事难料,第二年,当伯牙赶到相约地时,锺子期已不幸染病身亡。 (边看边解说)薄雾绵绵,淫雨霏霏,伯牙抱着琴站在钟子期的墓前,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他心中一定有着千言万语,他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2.随机回答。

3.生读:破琴绝弦,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终身不复鼓琴。

4.齐背课文。

三、借助资料袋,感知知音

1.为了帮助我们深度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后面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资料袋,自己读一读。读完了这些诗句,你从中发现了共同的地方?

预设:都是在两个人是知音

2.此外还有哪些形容知音的诗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3.现在谁来说说,你对知音有什么新的认识?什么是真正的知音?

知其琴,知其情,知其志,知其心为知音。

4.延学单处理,谈“交友之道”

今天走进这两个人物的故事,对知音有了这样的思考。然而,对于知音的认知,并不能仅仅用几个文字就能够诠释的,我们必须走进生活去做真诚的体验,才会真正有所知,真正有所得,真正有所悟。

小学阶段的学习不仅要夯实六年来所学所得更是为了大家更好的迎接初中阶段的学习,老师带来了在七年级第二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一个话题“交友之道”那个时候你又会对知音产生什么更新的认知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课后探究,初步了解另外一对知音——管鲍之交。

5.结语

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伯牙鼓琴》,走进了高山流水美妙的音乐世界,在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了流传千古的知音文化,希望未来的日子里,大家能在更多的文字中品尝到艺术之美,交到自己的那个知琴、知情、知志的知音!

四、研究反思

《伯牙鼓琴》是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话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知音文化是这篇文章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以“情境说话”为支架,想象伯牙鼓琴还会演奏哪些自然界的美丽风景。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伯牙志在太山,又志在流水呢?由此引出中国“山”“水”文化,通过这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伯牙的心志有了了解。因为伯牙作为宫廷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的难求,所以当钟子期听出伯牙琴声表达的志向时,伯牙会更惊喜,更珍惜二人之间的情感。当钟子期去世,伯牙“破琴绝弦”就顺理成章了。

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不能灵活地把握课堂生成、调节教学设计,影响了课的精彩。

思辨性学习课堂观察记录

观察班级: 六(2)班 执教教师 翟晓晓 执教课题 伯牙鼓琴 观察者

活动流程

     

思维能力

重点观察指标

   

教学再设计

活动

善哉乎鼓琴,感受锺子期知琴、


活动二:想象画面,感受锺子期知情


活动三:比较太山、流水,感受锺子期知志



A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A1反复朗读,品味语言

A2借助语言,展开想象

A3整体感知,体会情感



B小古文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

B1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

B2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是否能够得到提升?

B3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是否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


说明:1.教的行为:主要记录教师的讲述、提问/追问、呈现、活动说明、活动参与、评价等行为,可具体化;2.学的表现:主要记录学生学习活动中的语言、行为、神态、状态以及学习结果等,如果出现观察指标的表现,可用A1等符号表示,但有的仍需做些简单描述性记录(观察者明白即可);特别要记录学生对重点的学习、难点的突破、小组合作、亮点、生成等;3.观察反思:针对学的表现,反思教的行为,提出自己思考(成功启示、改进之策等)。


太仓市明德小学  地址:太仓市浏河镇东海路200号 电话:0512-53611647  邮编:21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