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1、研究对象缺乏对研究内容的正确识别。由于对象的种类繁杂,定位存在局限性,以致有些研究对象对研究内容的理解不深刻,久而久之让整个研究无法获得有效的结果。 2、研究内容杂乱无章。研究内容应尽可能做到一气呵成,不仅要走进预期的路线,而且要达到预期的目标。但是大多数研究实际上是毫无秩序,综合性缺乏的,因而影响研究的有效性。 3、研究方法过于松散。由于研究者对研究的过程缺乏一定的探索性,有时选择的方法有些过于粗糙,或者研究者使用一些概念性的方法但却缺乏实施性,这样往往会导致研究的结论得出来很模糊,无法给出有实质意义的结果。 4、研究逻辑有时不完善。研究者常常会忽略研究的质量,追求数量,简单归结为一句话概括,或者结果脱离研究实质,在实践中就导致研究的逻辑性受到质疑,影响研究的全面性。 措施: 1、重视研究对象的鉴定。对象是研究的出发点,应提前确定研究的对象,并重视对象的正确识别和区分,以增加研究结果的准确性。 2、做到研究内容的有机结合。研究内容应细致完整,但又要把握总体结构,并分阶段抓好,多角度考量情况。应做到把整个研究内容连成一条线,目标一致,结果有机融合。 3、注重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研究方法应根据研究的内容及实际情况,尽量采取实践性的方法,而非概念性的方法,以便得出具体可操作的结果。 4、重视研究逻辑的完善。研究者应把舆论热点放在研究的最前沿,并且紧紧把握研究的逻辑性,避免出现脱离实质的现象,使研究有全面程度以及可靠的结果。 5、控制研究质量。研究者应控制研究的数量,质量才是最重要的,有效的研究内容及方法,才能准确地理解问题,分析结果才有可操作的实质性指导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