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思辨性问题的教学开发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阅读思辨性问题 统编语文教材在精读课文的课后练习中编制了大量的阅读思辨性问题,如五年级上册精读课文《忆读书》课后练习“你是否赞同作者的这种读书方法?和同学讨论,说明理由。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统编语文教材在略读课文的学习提示中编制了大量的阅读思辨性问题,如三年级上册略读课文《不懂就要问》学习提示“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和同学交流你对这件事的看法”。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深入解读教材,仔细研读教材练习系统,正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利用练习系统中的阅读思辨性问题,发挥教材资源的教学价值。 2.教师在研读文本时设计思辨性问题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不仅是课程和教材的执行者,也是课程和教材的开发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根据课文的文本特点设计思辨性问题,也可以根据教材编者的组文特点设计思辨性问题。根据课文的文本特点设计思辨性问题,如四年级上册课文《西门豹治邺》,我们可以设计思辨性问题:“西门豹治邺的智慧体现在哪些地方?”引导学生在理解故事大意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思辨,感受西门豹的良苦用心和管理智慧:惩治恶人容易,破除迷信艰难。西门豹这样做是要让老百姓在河神娶媳妇的现场看清巫婆和官绅的真面目,破除迷信,为兴修水利打基础。根据教材编者的组文特点设计思辨性问题,如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选编了王安石《元日》、杜牧《清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三首古诗。针对三首诗可以设计思辨性问题:“你认为教材编者把这三首诗编在一起学习好吗?如果让你来编,会选哪些古诗?”让学生在读正确字音、读懂古诗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启发学生在阅读思辨中发现三首古诗在内容、情感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古诗的阅读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收集有关传统节日的古诗,为本单元开展综合性学习、感受传统节日中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习俗作准备。 3.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思辨性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问能力,统编语文教材在四年级上册专门编排了“学会提问”的阅读策略单元,教给学生多种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提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阅读策略的掌握,关键在于反复实践运用。我们可以在课前预习、课中研读、课后拓展中给学生提问的时间和空间,从学生提问中发现或提炼出有思辨价值的问题。如四年级下册课文《“诺曼底号”遇难记》中写到哈尔威船长在人们慌乱时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我们在学生找到哈尔威船长说的这段话后启发学生提问,不少学生提出问题:“文中明明写船上一共有六十一人,为什么哈尔威船长说‘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难道是哈尔威船长记错了?”利用这个思辨性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在阅读思辨中感受哈尔威船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从而有效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的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