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社协同视域下开发学校德育实践课程研究方案

作者: 时间:2023-10-12 点击数: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

“政社协同视域下县域教育治理创新的行动研究”子课题

政社协同视域下开发学校德育实践课程

研究方案

太仓市明德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研究背景

  1.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积极性,共同担负起培育下一代的责任,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实践表明:只有多方和谐联动,形成多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构建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保障机制,才能实现德育目标。

  2. 太仓教育系统依托政社协同模式,利用丰富的社会组织资源,通过共建共治共享方式,拓展治理方式和手段,打造区域特色教育治理模式。太仓市教育局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202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政社协同视域下县域教育治理创新的行动研究》 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从而使得学校能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更新的思路,进一步充分利用区域内相关资源,给学校教育注入更多的社会活力,凸显多元主体参与。

    3. 学校内涵发展、高品质办学的需要。办学百年,学校始终秉承创始人吴仲裔先生“明文德治”的校训精神,积极秉承“让每个生命都插上理想翅膀”的办学理念,在遵循教学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同时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爱身边每一个人的良好情感,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奠定基础,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良好品格。

(二)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 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学校、家庭、社区协同育人意识不够的问题。目前,学校、家庭、社会联动的意识不够强,各方主体权责边界不清、家长的意识与能力不足、学校相关工作不系统、共育的相关标准与制度缺乏。通过课题研究,加强教师、家长、社区人员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协调与能力培养,整体提升各方协同育人意识和方法。

2. 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协同家长、社会共同开发适切学校实际的德育实践类课程,通过课题研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获得实践能力和实现更好发展的能力和素养。

3.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细化对学生的全面评价,完善全过程、全方位的过程性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现有基础

  1. 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

    1913年,学校创始人吴仲裔先生创办了“浏河明德女子学校”。学校作为“东方居里夫人”吴健雄的母校,始终秉持吴仲裔先生“明文德治”的校训,加强“攀高峰”的校风建设,积极秉承“让每个生命都插上理想翅膀”这一办学理念,传承明文德治思想,弘扬吴健雄探究精神。学校百余年的办学过程中,得到了当地政府、社会各界、吴氏家族的大力支持。

  2. 学校得天独厚的社会资源

    浏河镇文化底蕴深厚,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为学校德育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平台。吴健雄墓园、朱屺瞻纪念馆、浏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浏河明清一条街、周边社区、企业……丰富的校外资源,学校开展的寻访+实践“明德10分钟的德育圈”活动,形成了假期实践课程、职业体验课程等。学校作为健雄博士的母校,和明德初中、高中,东南大学等高校积极合作,寻求契机,“十三五”期间,做好了学校“4S”课程群的整体开发。此外,在家长中开启了“家长驻校办公”工作,招募各项有特长的家长走进校园,带领孩子走出校园,形成了部分德育实践微课程。

  3. 区域内可以借鉴的研究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需要动员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相互协调和紧密合作,各方共同搭建协同育人的有效运行机制和资源网络平台,从而以良好的学校环境、家庭氛围、社会风气巩固育人成果,帮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北京市场教育学会、北京市顺义区、江西师范大学等多地积极探索、实施家校政社协同治理工作。太仓市开拓了通过多元协作来推动“政社互动”的新路径。多地区多样化的实践研究,为本课题提供了实践样本。

    三、核心概念

    政社协同:政社协同是在政社互动概念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基于教育治理的需要,围绕新时代育人目标,通过简政放权,管理转型,实行与社会组织、单位与个人,平等协商,密切合作,共同行动,共建教育机制,共享教育成果,提高教育领域的治理效率和治理能力。

    德育实践课程:德育实践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组织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目的活动,增进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改善其道德生活而实施的德育课程。它把已有的经验以活动的形式转换给学生,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和主体性。

    政社协同构建学校德育实践课程的探索研究:以政社协同的教育治理理念为引领,积极探索政府、社会、家庭多元教育主体协同共治的教育治理新途径,共同开发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德育实践课程,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等。

    四、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新型关系系统,使得多方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不仅表现在多方在儿童培养目标上的一致,而且表现在政府、社会、家庭能全方位多角度支持学校工作,共同解决学校管理中的各种问题,进而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1. 探索政社协同下多方合作的操作模式和具体策略,找到适合本校发展的德育实践课程的路径和方法。提升家长、学校、社会协同育人能力。

    2. 变革以知识德育为本位的教育观念,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获得今后走向社会所需要的基本生存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信息收集与处理的能力,学会做事的能力。

    3. 变革对学生的传统型评价,进一步关注过程性、多元性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五、研究内容与分工

    1. 政社协同视域下学校德育实践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负责人:蔡庆)

    学校课程建设的相关文献研究:以《课程论》等著作为主要学习文本,通过文献学习了解关于课程的概念、课程的价值、课程的组成部分、课程的运作等理论知识,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深入研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文件中关于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政社协同下学校德育实践课程的推进路径、相关措施方法等。

    2.政社协同视域下学校德育实践课程开发的规划设计研究(负责人:王菁)

    一是形成德育实践课程框架纲要

    1.家长驻校微课程开发。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座谈等形式,在家长中深入挖掘各类资源,招募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校园,开启“家长驻校”办公活动,带领孩子在校园内或者走出校园开设德育实践类课程。

    2.十分钟德育圈研学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圆心,寻访半径10分钟距离内吴健雄墓园、朱屺瞻纪念馆、浏河明清一条街等,与周边社区、友好单位共同开发假期实践活动、职业体验活动、志愿服务等课程。

     

     

     

     

     

     

     

     

     

     

     

     

     

     

     

     

     

     

     

     

     

     

     

     

     

     

     

     

     

     

     

     

     

     

     

    二是课程目标、内容的设置与实施。根据学校德育分年段实施纲要设定各年级德育实践课程具体目标,注重课程实施与学生需求相结合。根据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在家校课程、校社课程活动设计中遵循生活性、兴趣性原则,通过自主体验、交流、讨论等形式落实每月一次各年级的德育实践活动课程。

  4. 政社协同视域下学校德育实践课程协同开发的路径研究(负责人:韦家琳)

    一是政社协同视域下家校共同开发路径的研究。前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在课程实施路径上采取全员参与的宣讲式课程、自主选择的家庭教育课程、协同推进的家长微课程等途径服务学生。

    二是政社协同视域下校社共同开发路径的研究。学校主动牵手政府、社区,邀请政府、社区、企业条线人员走进校园提供课程和参与活动,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到社区、企业等友好单位开展实践活动,把学生的学习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空间。

    4.政社协同视域下学校德育实践课程的评价研究(负责人:尹丹萍)

    一是过程性评价。利用学生成长手册做好过程性评价,充分反映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整体参与情况,同时,要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材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改进后续活动。     二是总结性评价。它是评价的显性成果。不同的活动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于考察探究类的主题,可以通过研究报告、获奖证书、体验反思和其他相关研究成果等作为依据进行评价;对于社会服务类的主题,应构建自评、互评、师评、社会评等多元评价体系,形成合理、客观、系统、积极的评价机制;对于职业体验类的主题,可根据学生提供的职业体验活动计划、职业体验报告、职业体验反思小结等材料,对学生职业体验活动的收获进行评价,记录评价结果。三是知识技能性评价。比如,考察探究类活动可采用成果汇报、答辩等方式;社会服务类活动可在学生自评、互评的基础上,结合服务单位的反馈情况进行总体评价;设计制作类活动可以结合实践操作技能考查;职业体验类活动可以结合学生的职业体验报告进行综合评定。

    5. 政社协同视域下学校德育实践课程的案例研究(负责人:杨洁)

    通过对政社协同视域下典型案例的研究分析,整合学校各项活动形成“主题式”的德育实践课程方案,进行课程学习方式的研究,共同做好德育实践课程的开发工作,开发校本教材,落实学校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5. 研究思路与规划

     

     

     

     

     

     

     

     

     

     

     

     

     

     

     

     

     

     





1.研究思路

   通过基于学校特色的德育实践课程的研究,联动多方力量,尝试运用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探索实践活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相对的实施策略;通过构建有效的评价体系保障实践课程的建设与推进,提高学校课程领导力和课程执行力,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2.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学习、搜集、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研究内容科学认识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调查研究法。课题研究前和研究中,通过走访调查研究社会、家长对学校德育实践课程的认可度,协调各方资源,以便有针对性有步骤地开展研究。

案例研究法。课程方案的制定、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等,以案例研究的方法反映研究过程。

实践研究法。对实践课程的构建和实施采用实践研究,规划、实践,不断反思、修正、完善,最终形成符合校本特色的德育实践课程。

3. 研究规划

第一阶段(2021.3—2021.5)

2021年3月-4月:对周边社会资源等进行调查研究,走访友好单位、政府社区等,分析学校目前德育课程建设的现状,为研究提供实践依据。查阅家校合作、政社协同等方面的文献,形成文献综述报告。

5月:进行开题设计、申报,组建课题组。在专家指导下进一步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2021.5—2021.12)

6—8月:进一步进行文献学习,深化与完善课题的内涵研究。通过问卷星系统对家校合作、课程建设方面的数据进行搜集,做好数据分析。

9月:确定课题研究方面,找准切入口,形成学校德育实践课程方案(初稿)。

10月: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向再次进行指导,提出相关可行性建议。

11—12月:课题组会议,全体课题组成员明确方向、任务,开展日常研究工作。

第三阶段(2022.1—2022.12)

1-3月:课题组会议,学校德育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具体实施。

4-6月: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具体开展相关的案例研究,累积校本教材素材。

7-11月:开展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研究。

第四阶段(2022.12—2023.6)

2022年12月—2023年2月:编写德育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3—5月:搜集案例,撰写《成果集》,做好影像资料的搜集;进行文献学习,深化认识,提炼总结研究经验。

6月:对以往经验进行总结和反思,组织专家进行诊断,完成结题报告。

  1. 预期成果

完成时间

最终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1

2022年5月

《政社协同视域下开发学校德育实践课程》方案

方案报告

2

2023年5月

政社协同视域下各年级德育实践课程校本教材

3

2023年5月

《政社协同视域下开发学校德育实践课程》相关论文

4

2023年5月

《政社协同视域下开发学校德育实践课程》案例研究

5

2023年5月

政社协同视域下各年级德育实践课程影像资料

影像资料

6

2023年5月

《政社协同视域下开发学校德育实践课程》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太仓市明德小学  地址:太仓市浏河镇东海路200号 电话:0512-53611647  邮编:21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