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社协同建设健雄少年科学院课程的实践探索
太仓市明德小学 闻中秋 张 静
【摘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太仓市明德小学依托吴健雄名人资源和本土资源,深化政社协同育人,加强各方联动,积极探索“健雄少年科学院”课程建设,开创协同育人新路径,增强协同育人新动力。
【关键词】政社协同;健雄少年科学院课程;探索;实践
2022年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家谱与促进法》正式施行。近日,教育部等11个部门印发《关于指导推进家庭教育的五年规划(2021—2025年)》,推动“十四五”时期家庭教育高质量发展,其中指出要“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国家层面的政策,明确了家校社协同在教育协同育人中的重要价值,为家校社协同指明了前进方向。
作为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吴健雄博士的母校,太仓市明德小学自觉传承和发展科技教育,挖掘学校办学优势资源,发挥家校社协“三位一体”协同育人作用,加大学校科技特色课程建设力度,全面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特色发展和区域文化积淀。
在发展进程中,目前学校、社会及家庭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协同育人的内涵单一,家长普遍为孩子选择校外培训机构的教育服务提供日常学业指导等服务。面对当前社会存在的教育焦虑和国家推行的“双减”政策的形势,做好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发挥健雄少年科学院作用无疑提供了一种破解育人困局的思路。此外,学校原有的校本科技课程受时间、空间等影响,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方面的价值和作用无法进一步优化。因此,积极利用周边社区、高校、企事业单位等资源联合开发健雄少年科学院课程,充分发挥校外专业人士特长,整合多方力量,为学生创设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的校内外实践平台,培养自主发展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在当前阶段显得尤为迫切。
太仓市明德小学健雄少年科学院由太仓市团委批复,于2018年11月正式启用,少年科学院共三层总面积3016平米,院名由吴健雄博士的儿子袁玮承亲自题写。健雄少年科学院一楼为实验系,以科学实验室为主;二楼为信息系,以云桌面教室、物联网实验室为主;三楼为智能系,主要有机器人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健雄少年科学院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为重点,中心任务是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将学生培养成具有求是、创新、爱国、至善的吴健雄精神特质的优秀儿童。作为吴健雄的母校,明德小学自觉传承和发展科技教育,依托健雄少年科学院,在学校“4S”课程引领下打造“STE少年科学院”“寻路”课程、“登山”课程和“高峰”课程课程群。学校先后获得了“江苏省科学教育特色学校”“苏州市科学教育综合示范学校”“苏州市特色课程基地学校”、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五星级”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健雄少年科学院在建设和运作过程中,实施了政社协同机制,学校与研究机构、家庭、社区、高校、联盟校、企业全面合作,齐抓共建,共同提升。
一、一元为始:以百年校史奠定课程基石
1.明德文化是课程的育人密码
太仓市明德小学创办于1913年,始名“浏河明德女子学校”,由世界著名的物理实验学家吴健雄的父亲吴仲裔先生创办。在百余年的风雨历程中,学校几易校址,几改其名,但始终传承“明文德治”的办学宗旨,坚持“让每个生命插上理想的翅膀”的核心办学理念,秉承明德之道,发扬健雄精神。学校在“十三五”期间,依托“建大气、优美、精细、高雅的校园文化,塑人本、民主、简捷、高效的管理文化精神,育负责、协作、宽容、优雅的师生文化精神”的办学愿景,提出了培养热爱科学,具有“大我”胸怀和高远理想的健康儿童,努力将学校办成具有吴健雄精神特质的品牌学校。在全校师生的不懈努力下,学校已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以机器人教育课程为主,辅以发展多项基础科技活动的科技教育课程,并有力地推进了以科技教育为切入口,以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心的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进一步发挥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近年来,学校在实施科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以课程设置为载体,着力推进学生科学综合素养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整合设计,科学研究和一体化建构健雄少年科学院特色课程,全面提升少科院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2.健雄精神课程的核心理念
作为世界知名物理实验学家吴健雄教授的母校,其以“爱国、至善、求是、创新”为核心理念的科研精神与人文精神是学校最宝贵的教育财富。几代明德人始终把健雄精神作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形成了健雄精神引领的教育文化体系。学校的“健雄”系列品牌活动,涵盖德育、教学、科研等诸多方面,围绕健雄精神学校开发了系统的校本特色课程,提出了学生探究品质目标体系。
二、二元共治:以校社合作建构开发机制
健雄少年科学院建设初期,学校与非营利性组织机构——太仓市吴健雄教育研究中心达成了齐抓共管的合作机制。弘扬健雄精神,增进学术研究交流,促进学校发展,创导传承、创建、共建、共享的精神。吴健雄教育研究中心与明德小学健雄少年科学院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
1.课程理念。健雄教育思想成为科学院课程的核心理念,研究中心研究提炼的“求是,创新、爱国、致善”的健雄精神成为健雄少年科学院的课程设置的核心理念。吴健雄的科学精神成为课程的核心素养,她的人文爱国精神成为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使少年科学院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少年科学院课程的实施和人才的培养实践让健雄精神落地,让中心的研究成果有了现实的意义。
2.资源共享。吴健雄研究中心为健雄少年科学院提供了丰富的外部资源。研究中心集聚了纽约吴仲裔基金会、高中、高校、国内外学者、科技馆等资源。为少年科学院提供了师资培训、与高校日常合作交流、专家指导、科技夏令营等资源,也提供了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参加各类科技赛事等机会和平台。少科院的活动让研究中心的日常研究有了更大的空间和实践依据。
3.资金资助:吴健雄研究中心为少年科学院也提供了资金的资助。纽约吴仲裔基金会每年为少年科学院提供了一定的专家经费和器材经费,为科学院聘请校外优秀教师、采购部分实验器材提供了资金保障。同时每年还为健雄少年科学院评选出的各类小院士设立了专项奖学金,鼓励学生日常积极参与科技课程,参加各类科技赛事。
4.长效机制:研究中心和科学院各自设立了“工作互联小组”,每学期开展2次互联例会,研究相关工作。研究中心吸收少年科学院成为理事单位,吸纳少科院教师成为研究中心会员。每年双方共同组织1次科技教育研讨会。少年科学院进行课程的现场展示,汇编相关论文和课程资料,同时邀请专业学者莅校讲课和现场指导。
三、三元协同:以跨域视野拓展课程资源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学校提出“健雄少年科学院科技特色课程建设”的项目,既是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特色项目建设的必然需求。学校与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技物所太仓分所等高校协同开发和运行课程。借助校外课程资源充实健雄少年科学院课程的教学内容、形式,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与形式,使校园科技教育资源与全球同步发展,使世界前沿的科技教育理念与科学知识系统走进学校,进一步拓展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素养。之后,学校梳理并整合了校内外学科课程资源,以及适合学生的跨领域、跨专业的综合课程资源,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学校课程资源研发的三种基本组织形态:把校外课程资源引入校园;到学校外部开发各种资源课程;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校内与校外教学资源的共同利用与资源共享。
健雄少年科学院聘请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的学者、教授作为学校科研与教学顾问,长期指导学校的科学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零距离接近知名学者、教授的机会。邀请太仓市明德初、高级中学、东南大学、科技协会等的专家到校授课,开设活动课程;邀请当地星光印刷、电力能源公司、污水处理等高新企业专业人才到校开设特色课程、主题活动等。
四、四元共享:以辐射赋能提升课程价值
健雄少年科学院依托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上海市物理研究院、太仓市科协的资源,每年举办科技夏令营活动,开展创新实验室活动课程,探索综合活动课程等;联合学校周边友好单位、社区开设参观学习、考察类活动课程。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校内与校外网络资源的共同利用与资源共享。以科技为教育纽,发起建立吴健雄科技教育国际联盟,开展科技教育国际合作,召开专题教育会议,定期组织科技主题教育成果巡回展览。学校针对各年级学生特点,开设健雄少年科学院云课堂。不管学生身在哪里,都可以通过公众号即时收听体验线上课程,体验科学研究、科技创新的乐趣。
少年科学院的课程实施为本校及周边学校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科技课程选择;为教师提供专业培训的场所和实践基地;为家长提供了课后课程及科技培训课程的选择;为社区提供了青少年科技活动基地和场所;为高学段的学校提供了大量的科技拔尖人才;为科技创新企业也提供了科技产品的教学运用反馈。
1.面向全体:提升科学素养
学校依靠自身科技优势,借助健雄少年科学院,利用高校技术资源共享,打造“STE少年科学院”课程群(STE——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在此基础上,以学校校训“攀高峰”取义,依据课程的层次和难度开发了三类课程。第一类一是“寻路课程”,主要安排在低年级的科学课上,开展以科学知识与新技术普及的校本课程,以及在三年级研学课上开展机器人校本探究课程。此类课程均纳入学校课程表,由本校教师进行教学,通过科基础性科普类项目的实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无处不在,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2.课后服务:培养兴趣爱好
第二类课程是“登山课程”,它是面向中高年级学生开设的科技类课程。通过前期的课程整合,主要在健雄少年科学院各院系开展创客空间、模型制作、趣味编程、智能机器人四大类别近20个项目的科技类特色课程。每学年上学期开展一次课程半日开放活动,下学期开展一次课程汇报演出,让家长和学生通过现场观摩和体验认识课程、体验课程,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以社团的形式参与其中。学校每周两次固定时间开展社团活动,由学校教师和校外辅导员作为社团导师进行课程实施,并通过与上海物理学院开展科技实验室互动课程,与太仓市科协馆校合作共建创新实验互动课堂,通过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方式,并能积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潜能。
3.高峰课程:培养拔尖人才
第三类课程为“高峰课程”,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以科学与信息技术领域的专业教学为主要目的的选修课程,包括创客项目、SCRATCH编程项目、STEM项目研究计划等。此类课程安排在健雄少年科学院周六课程群中,主要调动和发展周边力量,建立强有力的支持系统,通过引进与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联合开展的健雄科学夏令营活动课程。与创新企业合作开设未来汽车课程、无人机课程。参加江苏青少年科协的科技教学云课堂建设活动等。学生定期参加友好或合作单位的研究活动,并同时将研究资源引入校园开展日常活动。此类课程主要引领学生接触一些较先进的科学技术,能灵活运用现有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实问题,并能更深层次地开展科学探究,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4.“云”上课程:拓展课程空间
为拓展学生的探究空间,鼓励学生在科技领域主动学习,学校利用健雄少年科学院公众号每周推出精品科创微课程,聘请校内外专家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科技公益演讲、授课等,校内外协同共建,既有横向的合作共享,也有纵向的合理衔接,持续放大学校科创教育品牌效应,进一步提学生科技创新素养,为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培养播下“科学的种子”。此外,学校还将科技教学渗透到了学科课程、活动课课程之中,并设置了机器人课堂、未来教室、无人机课堂、创新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以及未来农场等14个专室和基地。每周一次科技实践,每月一个科普主题,每学期一次开放展示活动,每年一届科技节,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具有五项学业成就,即“五个一”:一项小发明、一个小创意、一篇小论文、一组小发现、一次小演说,作为对学生发展水平的评价。
在教育治理的深度变革中,健雄少年科学院在地方政府、教育部门,社区、社会团体,联盟学校、以及相关企业的进行合作互动,提升了少年科学院运行能力与服务社会能力,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
[1]闻中秋, 陈武. 依托健雄少年科学院,构建科技校本课程基地[J]. 小学教学研究:教研版, 2018(5):3.
[2]何江. 如何有效开发校外课程资源[J].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9(6):1.
[3]储朝晖.家校社协同育人实施策略[J].人民教育,2021(08):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