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融入课后体育服务的机遇、困境、策略分析
文 / 赵艳洁,范建伟
◆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融入课后体育服务的机遇、困境、策略进行剖
析。当前,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在学校体育发展状况不佳,面临师资储备、技术支持、课后服务监管机制等基础问题未解决,新兴体
育运动项目的实践主体与受众群体出现窄化现象,同时学校需要新的体育项目来丰富学校体育文化,构建完善的体育课后服务体
系,呈现多样化的校园学习平台,提升课后服务水平。研究认为,“双减”背景下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引进校园从国家政策、学校建设
都有一定的助推作用,在面对校园内师资力量欠缺,硬件设施完善等基础条件可以针对性解决,从政府、学校、社会层面完善课后
服务推广监管政策,赋能学校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师资力量的提升等,打造学校体育课后服务新局面。
◆ 新兴;课后服务;机遇;困境;策略
本文基于“双减”政策背景,对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进校园的
优势、困境及路径进行剖析,旨在推动高质量的新兴体育运动项
目进入校园发展,构建校园体育文化,为创建“一校多品”的学校
体育发展,丰富课后体育服务提供理论支撑。
1 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融入体育课后服务的机遇
1.1 国家政策推动
《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与《关
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
见》一系列政策的推出,标志着学校体育的发展将迎来重新改
革与创新的局面,“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学校体育发展模式的提108
NEW SPORTS
SPORTS SOCIOLOGY & SPORTS CULTURE 体育社会学与体育文化
1.3 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发展的背景
2011年国家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表
示要将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引进中小学,鼓励学校对新兴体育运
动项目的推广和开展,由原来单一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
目和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向多元化(继承与发展现代竞技体
育运动项目和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以及改造和引进新兴体育运动
项目并举)方向发展。鼓励全国各个地方的中小学积极开展新兴
体育运动项目,增加到学校体育的课堂,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的兴趣。掌握体育运动能力,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于2001年由国家教育部颁布,
《纲要》明确提出:对学校体育课程进行改革,体育课程要脱离书
本,走向实际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体育课程内
容中增加适应时代发展、学生感兴趣的、能够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教育部门也鼓励各地学校根据实际情况,
开发一些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让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更加丰
富多彩。通过以上政策可以得知,我国鼓励创新和继承并举,在
不忘发展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的同时引进新兴的运动项目,丰富
课后体育服务。
1.4 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定义及特征
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是指在国际上流行的但在我国开展不
久的或国内新创的、深受青少年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运动
项目。例如攀岩、轮滑、跑酷、跆拳道、飞盘、壁球、橄榄球等。适合
中小学开展的校内新兴体育运动包含:轮滑、跆拳道、飞盘、橄榄
球、花样跳绳、街舞、国标舞、排舞等,还有一些接近游戏类的运
动项目,跳房子,跳跳球,乐乐棒球等。
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最显著的特性就是追求运动项目本身的
时尚性、娱乐性、大众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传统体育运动项
目和现代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的竞争性
[1]
。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发
展,着重体现在几个特征:第一,不受参与群体的制约,适合各个
年龄阶段的学生,只要有运动能力就可参与的运动项目;第二,
没有繁多的规则所干扰,参与的学生可以追求自由愉悦,展示自
我的运动项目载体,深受青少年群体的青睐;第三,场地设施的
制约与约束没有强烈限制,甚至一片顺利完成动作的空地就可。
综上所述,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不受群体、场地限制,运动规则简
单易学,兼具时尚性、娱乐性、健身性,能够在中小学的课后服务
中推广发展,丰富学校体育运动项目的同时把握了课后体育服
务的优良契机。
2 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融入课后体育服务的困境
2.1 师资力量的薄弱
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融入需要相关专业的师资力量给予系
统的指导教学才能顺利开展,大众中小学的师资主要以传统项
目教师为主,由于地域、区域的经济影响,相关高水平的教学人
才未必引进,并且学校给予的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缺乏
了拓宽相关知识面及专项技术技能内容学习的过程,未能掌握
先进的教育理念。校外相关体育培训组织的引入缺乏完善的政
策与监管机制,影响了新兴体育运动引进的进度。
2.2 硬件设施落后
虽然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场地制约要求不高,但是需要根据
相应的项目特点来完善设施准备,例如花样跳绳、飞盘、排舞、跳
跳球、跳房子这些简单易学的项目也是需要相关设施和场地的
供给。
2.3 规范和专业的比赛较少
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虽然更具娱乐与时尚性,能够激发学生
的兴趣,提高运动参与率,但是与传统的运动项目、现代竞技体
育项目相比,举办的相关专业且规范的比赛较少,学生缺乏了锻
炼机会。普及率与家长的认可度也受到影响,像现在国际上较流
行,国内刚推广的攀岩、轮滑等,对参与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有一
定的考验,大多涌现于社会当中体育培训机构当中,很少流传于
校园,但是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魅力却足够吸引当代中小学生
的参与。
3 新兴体育运动项目融入课后体育服务的策略
3.1 明确课后体育服务执行推广政策
实现新兴体育运动项目高质量融入校园发展,需要各单位
相互配合全方位审视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优势,大力挖掘适合
中小学推广开展的项目,实现“一校多品”的体育教育生态链,从
不同的角度、崭新的理念,由强调学生的身体健康、形态变化转
变为重视健康价值、挖掘项目资源凸显人文价值,弘扬创新特色
的校园体育发展理念。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开展:第一,学校课后
服务制度赋权,驱动学校课后体育服务方案因校制宜
[2]
,可以建
立校内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第二,人事
赋权,完善体育教师参与课后体育服务的激励体系,关联体育教
师的自身利益,建立相关课后服务的薪资体系,开发体育教师积
[1] 刘卓.上海市杨浦区小学生参与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20.
[2] 赵静.邹青海.王羽.赋权与增能:“双减”政策背景下体育教师参与体育课后服务“减负增效”路径研究.[J]武术研究,2023(3):133-136.109
NEW SPORTS
极参与的内驱力;第三,可以根据项目发展的情况引进第三方机
构,实行采购服务的方案,并且建立相关的管理评价机制,实现
社会资源“投入使用”,形成全过程监督评估,从而形成课后体育
服务结果导向的系统。
3.2 赋能学校师资力量的提升
拓宽中小学学校体育发展的视野,给予教师外出学习与交
流的机会,增能体育教师,推动体育教师课后服务水平的提升,
并且提升教师的学习能力,加强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师资队伍力
量的建设,完善新兴体育运动项目教师的培训体系,进而满足学
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一方面通过
“外出培养、送培进校”的方式缓解师资力量限制的瓶颈压力与
提升体育教师课外体育服务水平;另一方面鼓励体育教师自我
创新,在吸纳国内外课后体育服务实践经验基础上,根据学校特
点,开展校本课外体育活动创新研究,提炼课后体育高质量服务
推广模式,增强课外体育活动对学生吸引力与成效
[3]
。
3.3 优化硬件资源
学校体育工作中针对校内体育场地器材的监督、检查、评估
与规范是必要程序,器材的安全与健全是保证体育课堂正常教
学、课外活动与竞赛、课后体育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硬性条
件。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对场地没有限制,但要根据相关项目的项
目特点和需求来增加相关的运动器材,不断满足不同层次青少
年多元化运动需求。例如飞盘运动、轮滑、花样跳绳等。2022年
“双减”政策推出,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小学便在暑期购置了大
量的新兴体育运动器械,例如轮滑、滑板、飞盘、平衡车、橄榄球
等,并对运动区进行了改造,教师也为新学期新的体育运动项目
做了相应的学习准备,学校在软件和硬件上一直在全力打造一
个能够让孩子走进校园就能充分感受到运动快乐的大环境,并
提出新兴体育运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运动兴趣,具有独特
的育人价值。
3.4 拓展校校联赛
新兴运动项目的相关比赛较少,学生的竞争精神得不到释
放,在“一校多品”的教育生态环境需求下,可以建立校校合作、
比赛、推广的开展机制,促进各校之间的相互交流,也激发了学
生的竞争欲望,践行了体育的拼搏品质,同时增强了各校学生对
不同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认知,实现了体教融合中强调的“教
会、勤练、常赛”的学校体育发展机制。并且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
条件参考其他学校内开展的较流行的且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
的参与需求,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的新兴运动项目,逐步发展为
自己学校的特色。达到个性化锻炼的需求,既可实现“选择性”也
可实现“专项化”。
例如南京利用秦淮河、玄武湖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
逐渐成为华东地区赛艇运动开展最好的城市之一。因此南京市
教育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共同发起组织的体育教师“新兴体育项
目:赛艇”培训班,吸引了三十多所中小学一线体育教师与领导参
加,除了培训赛艇运动理论、技能文化和礼仪外,还研究了新兴
体育运动项目进校可行性和困境,预计暑期过后南京鼓楼区几
乎所有中小学学生可通过社团、课后延时服务、购买服务等多种
形式接触到这项运动。江西省各地大力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实现
“一校多品,一校一品”等体育特色项目,来通过课后体育服务来
推广。
4 结语
课后体育服务发挥的关键作用是建立多元的课后服务内容
体系,“双减”政策明确提出高质量的课后服务指标必须满足学
生多元化需求,新兴体育运动的引进在保证学生处于安全环境
的运动场域外,践行的运动项目具有体质健康促进,德育美育并
存和安全保障的价值导向,成立积极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
和多样化体育成长需求,形成推动学生健康发展的育人机制,因
此教育部门、学校及教师多方面建立新兴运动项目引进课后服
务的项目开展机制。转变校长观念,把握与营造全校性体育活动
的方向与氛围,落实服务报酬,激励体育教师能够投入课后体育
服务的积极性,以及引进第三方培训机构,以半公益形式走进校
园,推广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丰富校园体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