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低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训练的研究》
文献报告
太仓市明德第二小学 李雪
在对已有文献梳理过程中可以发现,近年来对核心素养视角下音乐教学的研究逐步深入,结合具体学科探讨核心素养下音乐课堂教学的研究不断增多。纵观国内相关文献,都体现了节奏作为一种韵律性的音乐内容,在生活中能够使人们对音乐有更好的认识,同时在音乐教学中也是主要的内容。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作为基础,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可以使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满足核心素养要求下的教育特点。鉴于此,我们提出“核心素养视角下低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训练的研究”,以实现学生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
截止到 2024 年 3月 14日,在中国知网中使用“主题检索”,“主题=音乐核心素养视角”,共检索到115篇文献(国内文献)。本主题的发文量分布结果如下图所示
而在中国知网中使用“主题检索”,“主题=音乐节奏感训练”,共检索到50篇文献(国内文献)。本主题的发文量分布结果如下图所示
从相关文献资料的搜索可以发现,“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音乐节奏训练”的设计兴起时间较短,多集中于小学学生,可参考的文献很有价值。小学音乐教学中节奏教学作为基础,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进行引导,可以使学生对音乐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同时满足核心素养要求下的教育特点。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含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
《义务教育音乐新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音乐课程的主要内容,指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审美感知素养”“艺术表现素养”与“文化理解素养”三方面的内容。其中,培养“艺术表现素养”是要让学生“动”起来,使其走进音乐并利用身体的律动融入到音乐之中。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认真对待低年级的节奏教学,将尚处于懵懂状态的学生引入音乐世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立足于低年级小学生的音乐素养发展状况,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对于音乐节奏的理解与把握能力,从感受音乐节奏,到演绎音乐节奏,再到创编音乐节奏,由浅入深地完成节奏教学。
王青(2020)基于核心素养开展音乐课堂教学,对音乐核心素养进行阐述,分析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音乐教学途径。戴娱(2019)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展音乐教学评价研究,注重对学生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素养的评价,采用能体现音乐学科特点的多样化评价方式,注重评价的形成性。钟荔燕(2019)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概述,提出创新教学模式,激发音乐学习兴趣;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感知素养:开阔知识视野,培养文化理解素养: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艺术表现素养。张海(2019)对2017版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所提出的高中音乐学科核心素养进行概述,从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三个方面提出的相关教学策略。张佳硕(2019)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践行主题,直指学生的社会性发展,提升人文素养。查婉琼(2019)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课程教学深化改革,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正确地解读核心素养,领悟音乐教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
潘丽琳在《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音节奏训练教学探讨》中提及: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是音乐教学的基础。节奏是音乐的组成的第一要素,就像是音乐的骨架,没有节奏,就不存在旋律。学生通过对音乐节奏感的把握和理解能够提升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想要传达的感情和内容。本文主要探究了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音乐节奏训练教学探讨,以期能够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
国外对音乐节奏感训练主要集中在瑞士的达尔克罗兹教学法。他认为,音乐教育既不能是单纯的技术练习,更不应该是脱离音响的理论知识和规则的传授,首先应该是对音响运动和情感的体验,这种体验必须以音乐与身体运动结合的节奏运动为基础,因为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是与生命关系最密切的节奏运动,节奏完全依赖于运动。通过节奏运动使身心和谐发展,唤醒儿童的音乐本能,培养儿童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反应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他对幼儿的音乐节奏能力进行了专门研究,创立了体态律动教学法。体态律动是通过坐、走、跑、跳等动作与音乐相结合,让学生感受音乐的基本节奏,并体验其中的韵律。
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柯达伊认为:节奏是人的本能,是各种音乐要素中和人的生理、心理感受最直接的部分,通过节奏训练可以发展听觉、音乐能力。节奏是旋律的骨架,甚至可以脱离旋律的音高,形成节奏的句式和结构。利用节奏所具备的此项特征,在初学阶段把节奏分离出来,配合身体律动进行练习,使儿童在运动中获得对节奏的音响、韵律、符号的体验,逐渐形成节奏的内心感觉。对节奏中的不同时值给以一个相应的音节发音,经过反复练习,会逐渐使音节符号、发音与相应时值之间形成记忆,建立稳定的认知联系,有助于儿童准确地掌握节奏,强调节奏训练的方法应该尽早采用多声部形式进行。
德国的奥尔夫教学法。在幼儿音乐节奏教育方面,奥尔夫将语言与节奏结合的教学方法具有童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节奏朗诵活动进行语言节奏教学,把语言作为儿童音乐发展的基础,儿童在朗诵时,依据不同的语言内容和朗诵的不同节奏来提取其中的节奏因素,节奏型的选择既要符合音乐本身从简单到复杂的进程,更要符合儿童的生理发展和认知规律。如以字词、姓名、成语、儿歌童瑶等方式做节奏的练习。还有通过声势活动即用捻指、拍手、拍腿、躲脚等身体动作进行的节奏的培养与创作。
美国的萨蒂丝•科尔曼的儿童创造性音乐教学。科尔曼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天生的配合协调的身体动作。所以她强调用身体的自然感受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以此作为音乐能力发展的自然起点。而后天的教育、成人式的教育往往会局限和强制幼儿做或者不能做某些事情,致使幼儿肌肉僵硬、内心紧张,甚至阻碍他们音乐能力的发展。因此,不管是舞蹈还是器乐演奏活动,科尔曼提倡让儿童即兴表演,发孩子用自己的身体和自己创制的乐器,用最简单的节奏、最基本的动作形式来适应、反映音乐,并从中初步体验到创作的快乐利用儿童生活中的基本活动和动作来培养幼儿对节奏的感受能力,锻炼听觉的敏锐性以及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并在儿童积极投入的最初级、最原始、最基本的创作中体验音乐。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关于音乐教学的研究较多,但是缺乏对核心素养视角下低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训练的研究。目前基于新课改背景,对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音乐节奏感训练的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亟需加强。这是未来关于小学生核心素养视角下低年级学生音乐节奏感训练的研究主要发展趋势之一,也是本课题拟突破的研究空间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