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结题发言稿
太仓市明德小学 张钰 翟晓晓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蔡晓怡,因为我们课题的主持人公出,所以这次由我来向大家汇报我们课题组的研究报告。
本次汇报主要从以下几部分展开:研究背景与概念界定、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研究进展情况、研究成果成效以及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背景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背景
1.培养思辨能力是基础教育革新的应然要求
2.培养思辨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
3.培养思辨能力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现实需要
培养思辨能力是小学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的需求
(二)概念界定
1.思辨能力
2.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3.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提高关于思辨能力培养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策略互相关系的理性认识。
2.通过研究,形成我校教师语文课堂深度阅读教学的现状研究报告。
3.通过研究,形成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二)研究内容
1.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校教师教学现状,明确思辨能力的培养对我校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的现状,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脉络。
2.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文献研究
通过文献研究,明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理论基础;厘清思辨性能力的基本特征、探索“思辨能力”中涵盖的思维方式;梳理思辨能力在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的分类研究
在前期工作中通过对于统编版教材的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教材编写中主要涉及以下三类不同文本:故事类、科学探究类、文言文文本下的思辨教学策略。
4.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的案例研究
选取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相关单元进行深度阅读教学的实践,例如根据古诗词和小古文的不同年级段,我们设计出语文单元深度阅读教学的操作流程,具体展示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三星秀案例。
研究进展情况
(一)制度保障,确保课题研究
(二)搭建学习平台,建立课题学习体系
(三)运用多样方法,深入推进研究
(四)多渠调研进程,分享研究成果
研究成果
(一)厘清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基本特征
研究分析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四个基本特征:思辨性、逻辑性、质疑性和反思性,以及它们在阅读和表达过程中的体现和作用。
(二)提炼了思辨性阅读涉及的思维方式
“思辨性阅读”涉及理性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相关技能与习性。
(三)按照不同体裁内容梳理了小学语文教材中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内容
本研究梳理了统编版一至六年级的思辨性课文以及每篇课文涉及的思辨内容。
经过梳理后可以发现,第一学段的思辨课文主要集中为童话故事、有趣的短文,如《乌鸦喝水》《曹冲称象》等;第二学段主要集中为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中华智慧故事,如《陶罐与铁罐》《王戎不取道旁李》;第三学段思辨性课文的类型主要包括科学探究类、技术发明类等文章、思辨性文言文经典作品,如《自相矛盾》《两小二辨日》等。
除了单篇的课文外,教材中也编排了单元专题训练,如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为阅读策略单元,其语文要素为“阅读时尝试从不同视角去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整个单元都围绕着训练学生阅读时多角度的思考;学习针对课文部分内容或全文提出疑问,能发现所提出问题是否有助于理解课文,学习筛选对课文有帮助的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思辨性阅读的前提,而解决问题的过程则是思维品质不断深化的过程。
五、研究成效
(一)单元整体建构,明确思辨主题
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主题的确立,要建立在对文本深入解读的基础之上,萃取核心知识,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关注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
(二)挖掘教材内容,研读思辨要素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的确定还要依托教材内容,挖掘课内资源,剖析文本思辨特质。通过课文思辨内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
(三)整合学习任务,训练思维要点
学习任务群是相互关联的系列的学习任务组成呈现出语文课程内容,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四)形成了培养指向思辨能力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的策略
1.更新观念,培养思辨习惯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课堂要突出“思辨”的特性,落实培养思辨的能力则需要提高对学生侦探般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而落实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则需要教师更新观念,引导学生梳理辩证思维,培养质疑精神和思辨意识。
2.言语实践,锻炼思辨能力
课堂实践中教师要合理运用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鼓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思辨能力。
3.经典解读,启发深度思考
通过解读经典文本,引导学生思考有深度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问题指引,促进主动思考
鼓励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通过思考和判断形成独特的观点,同时采用任务驱动法构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支架,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
5.跨学科整合,拓宽思辨视野
跨学科整合是一种将不同学科的内容和方法相互融合,以建立全面深入的知识体系,并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学习方法。
(五)形成了指向思辨能力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的评价量表
思维可测量评价表是一种用于评估学生思维能力和水平的工具,可以根据不同的思维维度和指标设计相应的评价内容和标准。如何评价学生思维到达什么样的水平,可以制定思维可测量评价表,将学生的思维转化为可测量的题目,在各种类型的题目中设定三星、两星、一星的等级,让学生依据题目回答问题,教师给予等级评价,从而检测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能力。基于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内容,本研究尝试将评价的思维维度分为三个方面:问题意识、逻辑推理、论证评估。
本研究根据评价内容,细化了评价的指标与评价等级的划分,并整理成表格。
六、研究反思与展望
虽然我们已形成了像单元整体建构、挖掘思辨要素等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但在实际教学推广中部分教师对策略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未能将其与不同文本类型深度融合,而且跨学科整合策略在实施中也面临困难,当前研究主要集中在中高年级,对低年级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关注不足。
接下来将继续加强深度阅读策略与文本类型的融合,针对不同学段、不同文本类型,进一步细化教学策略。推进跨学科整合的深度实施,加强与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合作,设计跨学科思辨主题。同时对现有的评价量表进行细化评价指标和标准,使评价指标更加具体、可操作。
课题的结束不代表研究的停止,未来我们将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和创新的精神,继续深入开展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不断完善教学策略和评价体系,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提升语文核心素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