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记录表
课题题目 |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
课题类别 |
规划课题 |
立项编号 |
L2022058 |
出席对象 |
课题组成员 |
地点 |
三楼会议室 |
时间 |
2025年3月20日 |
研究主题 |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低年级深度阅读教学研究 |
所要解决问题 |
教师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
研究方法 |
案例研讨 |
过 程 与 思 考 记 录 |
一、备课组、教研组磨课 确定课题研讨主题: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低年级深度阅读教学研究 确定上课内容:《千人糕》研讨课,进行教学设计 确定观察维度、设计课堂观察量表 二、根据试上,修改观察量表 试上、磨课、修改观察量表 三、课堂观察 组织课题组成员根据课堂观察表进行分组课堂观察。 四、进行研讨 根据观察对象分组讨论,发现问题,修改讨论 |
获 得 的 主 要 结 论 |
《千人糕》是一篇充满生活智慧的课文,通过一块普通米糕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不易与合作的重要性。本节课以任务驱动和情境互动为主,学生能初步理解“平凡中的不平凡”这一主题,但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如何在他们能理解的范围内渗透思辨性思维,仍值得深入探讨。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逻辑能力仍在发展中。因此,思辨性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复杂,而应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以“追问”的方式引导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例如:原问题:“为什么说米糕是‘千人糕’?”(事实性回答)优化后:“如果农民不种稻米,工人不运输,商店不售卖,我们能吃到米糕吗?为什么?”(因果推理)进一步追问:“你觉得哪一步最重要?为什么?”(价值判断)通过阶梯式提问,让学生在讨论中自然而然地思考劳动分工的关联性,既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又初步培养逻辑思维。 |
物化成果 |
课例 |
【太仓市课题研究课案例】
上课课题:低年级思维导图的运用为例落实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以《千人糕》为例
执教者:太仓市明德第二小学,蔡沁怡;上课时间: 2025年3月18日;
上课班级:太仓市明德小学二年级1班
一、课题简介
课题基本信息: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太仓市十四五教育规划一般规划课题;立项时间:2022年9月;编号:L2022058;主持人:张钰、翟晓晓;单位:太仓市明德小学
核心概念界定:
(1)思辨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把思辨性阅读定义为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据此,笔者将思辨能力归结为以批判的眼光、理性的态度与文本进行对话,完成自我思考和语言建构的能力。
(2)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我校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了苏州市重点规划课题“吴健雄‘探究’精神引领下小学生的深度阅读实践研究”,在此课题中,已经对“深度阅读”进行了重新定义:深度阅读是相对于浅层阅读而言的,它指在课内与课外阅读中,小学生在理解阅读材料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能潜心会文,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层次意义的理解,能对阅读材料开展个性化的、合理的理解、感受或推测,在阅读时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走出文字,深悟、深思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世界,明确人生价值,完善人格培养,以追求真的品格、善的心灵和美的情怀。
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行为总称。一个好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提取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甚至能够促进他们在阅读时创造力的提升。
因此,本课题笔者将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的概念界定为指向学生素养提升和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旨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深度阅读能力及思辨能力。
3.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提高关于思辨能力培养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策略互相关系的理性认识。
2.通过研究,形成我校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报告。
3.通过研究,形成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4.研究主要内容:
(1)提高关于思辨能力培养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策略互相关系的理性认识。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校教师教学现状,明确思辨能力的培养对我校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的作用。通过文献研究厘清思辨能力在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形成我校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报告。
通过问卷、访谈、听课、教研活动等研究方法,了解我校师生目前的语文课堂现状,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脉络。
(3)形成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主要研究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本研究把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分为两个研究模式,一个设定为深度阅读A模式,以儿童诗为研究主题,另一个设定为深度阅读B模式,以小古文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深度阅读和思辨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的状况,更进一步寄希望于转变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现状。本课题为一线教师提供可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并把它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下活学活用、活泼成长,提高学习兴趣和高阶思维能力。
二、研究课说明
研究主题: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低年级小学教学。
核心概念界定:
思辨能力: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把思辨性阅读定义为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据此,笔者将思辨能力归结为以批判的眼光、理性的态度与文本进行对话,完成自我思考和语言建构的能力。
需解决的问题:
教师结合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的策略
(2)教师如何运用思维导图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本节课设计意图:
思辨能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相信和情感断言,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缺乏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的一种矫正和补白。本节课以课文梳理为抓手,以思辨能力的培养为目的,挖掘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理论、理念说明:
《深度学习理论》;2022版新课标对核心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核心素养之一
观察量表维度:
A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B课堂上学生通过利用思维导图,思辨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
7.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法,课例研究法
三、课堂活动单
千人糕(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1复习本文的生字新词;
1.2学会借助文中的关键信息,说清楚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
1.3能借助插图,结合课文内容,叙述身边常见物品的生产过程;
1.4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珍惜劳动果实。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过程
4.1任务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千人糕,现在,学校德育处想要找一位小朋友在美食节上担任小小美食推荐官,为大家介绍千人糕,蔡老师就要在咱们班选一名同学担任推荐官。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传统美食千人糕,看看它到底是怎么制作的。
生:齐读课题:《千人糕》。
要做一名合格美食推荐员,首先要口齿清晰,发音准确
活动一:复习巩固 字词闯关
师:(出示三组词语),让我们一起开火车读读词语,老师看哪一小组坐得最端正,哪一组先来……
生:开火车读分别读三组词语(老师在每一小组读完后及时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词语间的联系,通过观察可以发现第一组的词语都是和大米有关的,第二组词语都是和“糖”有关的,第三组词语都是和“千人糕”做成后的工序相关的)
4.2想做一名合格的美食推荐员,还要清楚千人糕的制作过程。
任务二:再读课文,学习制作
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探究千人糕是如何做成的。
我们一起先来走进
活动一:米粉制作
1.其实在课文当中已经用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请大家再读课文找一找,并圈画出来。
生:我在第7自然段找到了“是把大米磨成粉做的,还加了糖。”
师:回答得非常准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七自然段吧【生齐读】
师:读完这个自然段,我们可以知道千人糕是由两样东西做成的:“米粉”“糖”。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大米是怎么来的呢?请同学们从第八自然段找找答案。
生:农民伯伯种出来的。
师:那么农民伯伯种稻子的过程中,会付出哪些劳动呢?
生:播种种子、用农具、施肥、浇水……。(学生自己补全动词,ppt相机出示。)
师: 是啊,在从小小一粒种子,到成为大米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付出了许多的劳动。现在请小朋友们填写学习单上第一题老师大屏上圈出来的部分。待会儿我们请一位小朋友回顾一下米粉的制作过程(相机板贴:找个同学看着黑板上的关键词说一说)
师:大家学完米粉的制作过程,有什么感受呢?
生:我感到了要很多人才能劳动才能做成的,这个非常辛苦。
师:米粉的制作已经需要很多人的劳动了,看来小小一块千人糕真是来之不易。
活动二:制糖过程
师:刚刚我们运用了黑板上的学习方法(PPT出示:一读二圈三写四说)学习了米粉的制作过程,那么现在请小朋友们用上这个好方法继续学习糖的制作过程。(朗读第9自然段,学习糖的制作过程。圈画出制糖需要的原材料和工具)
生: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来的。甘蔗、甜菜也要有人种。熬糖的时候,要有工具,还得有火……
师:你找的很准确,那你能根据你找到的句子填填黑板上画圈的流程图吗?(相机板贴)
出示完整的制糖流程图,指生答。一学生再系统来说糖的制作过程。
生字书写指导
1.糖带给我们的味道是什么样的?(甜)那我们一起来学习两个跟甜有关的生字,一起读“甘甜”。“甘”和“甜”都是甜的意思,我们就来写一写这两个字。
2.观察生字。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分别什么结构?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又有什么不同?学生汇报。
师总结:甘是独体字,书写时要写在田字格中间。 甜是左右结构的字,左右均等,书写时要紧凑些。
3.书写生字。请同学们举起手,我们一起来写这两个字。边写边说细节:甘,横要长,压横中线,左竖短右竖长;“甜”要写的美观可不容易,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口诀“左高右低,左右皆瘦”,记住这个口诀,同学们一定可以写好这个字。请大家拿出铅笔,试着写写这两个字。(打开投影后,老师巡视,发现有问题的书写进行投示,大家评价,修改。)学生观察、教师范写、学生练写、集体展评、纠错。
甘甜的米糕做好啦,最终是怎么到达我们手里的,谁找到了?
生:“就算米糕做好了,还得要人包装、送货、销售,这些需要很多人的劳动。”
教师板贴:包装、送货、销售
请同学们联系实际说一说这个过程中,都有谁付出了劳动呢?
生回答(打包工人、运输工人、销售人员)。
4.3任务三:结合ai,迁移说话
活动一:梳理回顾
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咱们总结出来的流程图,试着完整地说一说米糕的制作过程吧!
指一两名生答。
活动二:完成练笔
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请你作为小小美食推荐官,替千人糕写一份解说词。出示交流评价标准。
交流相机点评,对照评价表。
今天我们还请来一位别的老师,豆包老师,请她也写一份千人糕的介绍词,我们来和她比比看,是小朋友们写的好还是豆包老师写得好。
师:是啊,我们终于明白了,每一块米糕的背后,都有无数劳动人民的努力。所以在第10自然段爸爸这样说:
生:(齐读)“你看,一块平平常常的糕,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师:难怪孩子听了爸爸的话,仔细想了想,说——
生:(齐读)“爸爸,这糕的确应该叫‘千人糕’啊!”
看来同学们经过刚才的学习都可以成为合格的美食推荐官了。
现在大家知道了“千人糕”名字的来历,也知道了它是经过许许多多的人劳动才做成的。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物品都经过了很多人的劳动。请同学们联系你们的日常生活,想想还有哪些东西也是经过很多人的劳动做成的?举例说一说。
出示图片,引导说话,以“千人衣”为例:
一件( )的衣服,经过( )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
当你的同学不爱惜自己的衣服的时候,你就可以用这句话去劝导他,你会这样跟他说——生:一件平平常常的衣服,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能摆在我们面前,这可以叫作(千人衣)。请你一定要珍惜它呀!
师:(总结)那些看起来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物品,都是经过很多很多人的劳动才做成的。所以我们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研究反思
《千人糕》是一篇充满生活智慧的课文,通过一块普通米糕的制作过程,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不易与合作的重要性。本节课以任务驱动和情境互动为主,学生能初步理解“平凡中的不平凡”这一主题,但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如何在他们能理解的范围内渗透思辨性思维,仍值得深入探讨。
一、思辨性教学的适龄化调整:从“是什么”到“为什么”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抽象逻辑能力仍在发展中。因此,思辨性问题的设计不能过于复杂,而应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以“追问”的方式引导他们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思考。例如:
原问题:“为什么说米糕是‘千人糕’?”(事实性回答)
优化后:“如果农民不种稻米,工人不运输,商店不售卖,我们能吃到米糕吗?为什么?”(因果推理)
进一步追问:“你觉得哪一步最重要?为什么?”(价值判断)
通过阶梯式提问,让学生在讨论中自然而然地思考劳动分工的关联性,既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又初步培养逻辑思维。
二、直观化教学:让抽象概念“看得见、摸得着”
“合作”“劳动价值”等概念对低年级学生较为抽象,因此需要更生动的教学手段:
实物观察:带一块米糕到课堂,让学生观察、触摸、品尝,并联想“它经过了多少人的手?”
角色扮演:让学生化身“小记者”,采访“农民”“司机”“售货员”(由同伴或教师扮演),问:“你的工作对这块米糕有什么帮助?”
这些方法让思辨过程变得具象化,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
三、未来改进:让思辨回归生活,让思考成为习惯
思辨性思维不是一节课就能培养的,而应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后续可以:
结合生活案例:讨论“早餐的牛奶是怎么来的?”“我们的课本经过了多少人的劳动?”
鼓励提问文化:设立“小小思考家”环节,奖励提出好问题的学生,如“为什么有的工作很辛苦却赚钱少?”(适当引导,不深挖社会问题,但激发思考)
家校协作:布置亲子任务,如“和家长一起做一道菜,记录需要哪些人的劳动”,让思辨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思辨性思维不是复杂的逻辑推演,而是从“知道”到“发问”的思维萌芽。本节课在情境互动上做得较好,但未来可以更注重问题设计的阶梯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让每个孩子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跳一跳,够得着”。真正的思辨,不在于得出深刻结论,而在于保持好奇,学会提问——而这,正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最好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