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太仓市课题研究课案例:高年级说明文阅读教学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

作者: 时间:2025-01-10 点击数:

太仓市课题研究课案例】

上课课题:高年级说明文阅读教学

——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

执教者:太仓市明德小学张钰;上课时间: 202415日;

上课班级:太仓市明德小学年级6

一、课题简介

1. 课题基本信息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太仓教育规划一般规划课题;立项时间20229月;编号L2022058;主持人:张钰翟晓晓 单位太仓市明德小学

2. 核心概念界定:

1)思辨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把思辨性阅读定义为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据此,笔者将思辨能力归结为以批判的眼光、理性的态度与文本进行对话,完成自我思考和语言建构的能力。

2)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我校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了苏州市重点规划课题“吴健雄‘探究’精神引领下小学生的深度阅读实践研究”,在此课题中,已经对“深度阅读”进行了重新定义:深度阅读是相对于浅层阅读而言的,它指在课内与课外阅读中,小学生在理解阅读材料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能潜心会文,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层次意义的理解,能对阅读材料开展个性化的、合理的理解、感受或推测,在阅读时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走出文字,深悟、深思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世界,明确人生价值,完善人格培养,以追求真的品格、善的心灵和美的情怀。

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行为总称。一个好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提取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甚至能够促进他们在阅读时创造力的提升。

因此,本课题笔者将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的概念界定为指向学生素养提升和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旨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深度阅读能力及思辨能力。

3.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提高关于思辨能力培养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策略互相关系的理性认识。

2.通过研究,形成我校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报告。

3.通过研究,形成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4.研究主要内容:

1提高关于思辨能力培养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策略互相关系的理性认识。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校教师教学现状,明确思辨能力的培养对我校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的作用。通过文献研究厘清思辨能力在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形成我校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报告。

  通过问卷、访谈、听课、教研活动等研究方法,了解我校师生目前的语文课堂现状,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脉络。

3形成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主要研究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本研究把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分为两个研究模式,一个设定为深度阅读A模式,以儿童诗为研究主题,另一个设定为深度阅读B模式,以小古文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深度阅读和思辨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的状况,更进一步寄希望于转变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现状。本课题为一线教师提供可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并把它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下活学活用、活泼成长,提高学习兴趣和高阶思维能力。

二、研究课说明

1. 研究主题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高年级说明文阅读教学

2. 核心概念界定:

思辨能力: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把思辨性阅读定义为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据此,笔者将思辨能力归结为以批判的眼光、理性的态度与文本进行对话,完成自我思考和语言建构的能力。

   小古文:适合儿童阅读的,浅近易懂、篇幅短小的文言文。

3. 需解决的问题:

(1)教师在说明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的策略

2)教师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4. 本节课设计意图:

思辨能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相信和情感断言,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缺乏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的一种矫正和补白。本节课以小古文教学为抓手,以思辨能力的培养为目的,挖掘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5. 理论、理念说明:

《深度学习理论》;2022版新课标对核心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核心素养之一

6. 观察量表维度:

A教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哪些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B散文教学课堂上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

7.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法,课例研究法

、课堂活动单

一、课前探究

1.查阅资料,结合不同时期,搜集关于圆明园的资料介绍。

1)从前的圆明园:

2)现在的圆明园:

2.用学过的方式理解词语,及其在本课的含义

1)众星拱月:

2)奇珍异宝:

3)不可估量:

二、课中探究

1.圆明园昔日的美丽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1)

(2)

(3)

2.一封回信。请你写一封回信给这些漂泊在外的文物们吧。(另附纸)

三、课后探究

1.阅读拓展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四、研究反思

作为兼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教材中包含有一定的思政元素,等待着我们去思考与挖掘,《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与侵略者的暴行进行对比,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作为一名中国人看到如此场景应有的愤慨与悲痛,从而产生强烈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

1.关注时事,聚焦热点话题

   前一阵,人民日报曾发布了这样一组搜索词是瑰葭路更是归家路,对热门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进行了报道,一盏玉壶出逃寻乡的故事让无数网友落泪,短剧中写道:总有一天我们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这一句话触动了许多人,让人感受到了满满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这样的情感元素与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所呈现出的精神内核无比契合,因此,在时事中寻找思政成分,从而进行课堂教学,更易被学生接受,也有助于将一些晦涩难懂的思政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使得教学生活化真正落地。

2.结合话题,创设具体情境

   作为曾一度被热议的话题是瑰葭路更是归家路,这一个谐音的设计,暗含巧思,将文物的归家之路化身为身边的路牌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游子思归的深刻感情。同时,一则短短的视频将学生的视线牢牢抓住,他们在真实可感的情境之中对本节课的情感基调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这样的导入设计趣味丛生,学生都对后续的教学充满的了好奇。

3.导入情境,吸引学生兴趣

   在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中,家书是承载浓浓乡愁的媒介,把它作为《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线索可谓是再合适不过了,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家书”便成为了情境设置的主要载体,“如果文物会说话……”这样的问题一出,将学生引入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再开始后续的教学就显得顺其自然。学生在看新闻时有一种自我探寻质感,学习的兴趣油然而生,仿佛置身于那个动荡的年代,化身小小“玉壶”,去经历一场冒险之旅

导入:如果文物会说话,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前不久,一部《逃出大英博物馆》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火爆刷屏,这部短剧讲述了一盏被藏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玉壶化形成人想要回到中国的故事。这盏“玉壶”还带着一封封“家书”回了家,这些家书来自于被藏在大英博物馆的中国文物,他们很大一部分在屈辱的年代被非法从圆明园运往英国,中国是他们的故土,圆明园是他们的家,可是他们的家还在吗?他们的家原来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要写家书,家书又是什么内容,今天我们以“逃出大英博物馆博物馆——一封家书”为主题,通过三个任务了解背后的故事。

二、围绕主题,设计学习任务

1.任务一:家如何——寻找昔日的辉煌

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课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部分,围绕“圆明园美在哪儿”这个问题来展开,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通过筛选关键信息,可以找到三组词语“布局美”、“建筑美”、“文物美”来分析,为后续的情感升华奠定一定的基础。

片段1:圆明园美在哪儿?

(一)感受圆明园的布局美

1.找出第二段概括圆明园整体布局的词——众星拱月。

2.结合图片和文段解释“众星拱月”

师:如今的圆明园只剩下一片断壁残垣,那它原来的样子是怎么样的呢?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昔日的辉煌(板书:家如何  辉煌),我们先从宏观角度来说,文中第二段有个成语很形象地道出了圆明园的整体布局,你们读一读找一找,是哪个?

生:众星拱月。

: 众星拱月是什么意思?

师:请同学们结合这一段和图片说说哪些是月亮,哪些是星星?

学生回答

师:结合同学们的回答,不得不说,圆明园的布局真美呀!(贴上做好的板书:布局美

(二)感受圆明园的建筑美

1.找出圆明园的建筑景观有哪些(师生接龙)。

2.通过师生配合读表格内容、视频欣赏、资料补充感受圆明园的建筑美。

师:现在我们从微观角度来讲,在圆明园中,建筑景观又是怎样的呢,文中第几段写到了圆明园的建筑景观。

学生:第三段。

师:现在请的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三段并思考圆明园的建筑景观景物有哪些?开始吧。

学生自由默读第三段。

师:同学们读完之后,你们感觉昔日的圆明园怎么样?

学生:——风格多样、辉煌、宏伟.....

师:真了不起,你们很擅长概括和总结。

师:——可见圆明园的建筑是多么的美呀,(贴上做好的板书:建筑美

(三)感受圆明园的文物美

1.概括圆明园文物的特点,了解圆明园的文物美。

师: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上自.....奇珍异宝”

师:这一句话还说明了什么?

学生:文物历史悠久、精美珍贵......

师:所以说,它又是?

生:“所以,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

师:如此一来,圆明园的文物也很美(贴上做好的板书:文物美

2.任务二:为何书——了解昨日的毁灭

在感受过圆明园昔日的美好与雄伟之后,学生去课文中寻找“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借助今昔圆明园的对比,利用关键词体会圆明园被毁灭后国人的愤慨和悲痛,从而引发学生的深深爱国之情,结合摘掉板书的这一行为,让学生更为直观地品味外国侵略者毁灭圆明园的暴行。

片段2:寻找圆明园被毁灭的原因。

(一)利用关键词,了解圆明园毁灭的原因

1.阅读第5段,找出圆明园如何被毁灭的关键词,并说说体会。

2.学生回答时还要让此学生朗读,教师指导朗读,进一步感受情感。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五段,找出圆明园如何被毁灭的关键词,说一说体会。(请几位同学回答,先回答找到了什么关键词,再回答通过找到的关键词体会到了什么情感,最后指导朗读,如下)

学生:统统掠走、破坏、毁掉......

师:这些关键词让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们失去了很多东西,我感到很愤怒、痛惜、......

生:英法联军是多么的残酷、可恶.......

师:请你带着体会出来的情感让读一读关键字词所在语句。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分享,我感受到了你们的愤怒、痛惜,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齐读第五段吧!

师:请同学们再看这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它和文中的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生:前后呼应

师:是的,这两段话都是在表明什么?

生:圆明园的毁灭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是:好一个“不可估量”,你看!大火连烧三天,一切化为一片灰烬,从此,圆明园没有了......(师生跟之前一样,依据列表前后配合读)

(二)感受圆明园今昔变化,体会痛惜、愤慨的情感

1.师生再次配合读表格内容,通过昔日辉煌与如今毁灭的对比,体会课文想要表达的痛惜、愤慨的情感。

师:学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惑想问你们,题目叫“圆明园的毁灭”,纵观曾经的辉煌和昨日的毁灭,我们发现作者写“辉煌”花了大量的笔墨,写“毁灭”时却用了相对较短的篇幅,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那些“强盗”和“侵略者”的残酷与无情.....

学生:更能引起我们的感慨和惋惜,激发对祖国的热爱........

师:确实让人感到愤懑和惋惜呀,是呀,一切的一切都没有了,没有了布局美(摘掉板书),没有了建筑美(摘掉板书)还没有了——文物美(摘掉板书)

3.任务三:家书何——倾听今日的诉说

   这一任务是最能触动学生心灵的,将《逃出大英博物馆》这一短剧的结尾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再聚焦片尾文物的呼唤——“国泰民安”,结合诗人艾青的作品强化体会,步步升华,学生写作家书时已是意兴满怀,可谓是信手拈来,在课堂教学结尾处做好总结,提升本节语文课的思政意味。

片段3:升华情感,撰写家书。

(一)欣赏中国文物的一封封家书

欣赏《逃出大英博物馆》读“家书”的片段,感受中国文物的人化情感。

师:同学们,你们看完之后,你们听懂了吗,看懂了吗?他们说了什么?

学生:他们说想要回家......

师:你们注意到片尾的呼唤吗,他们一直在呼唤什么?

学生:他们一直在呼唤——家国永安。

师:正如我们的故宫博物馆前院长所说的,读。

师:还有我们单元导读所展示的著名诗人艾青诗人说过的一句,读。

师:你看,一座座被摧毁的圆明园建筑,一件件流失在外的文物,一封封诉说思念的家书,这背后所联接的——是一份份思念,是那一句句家国永安(板书:家  

(二)写一封回信,体验课文背后的家国情感,树立文化自觉和家国情怀

1.学生现场写回信,并请几位同学上台展示朗读。

师:同学们,如果现在有一次机会,让你们写一封回信给这些漂泊在外的文物们,你会说些什么,请写在你们的纸条上。

学生手写回信(提前准备好小贴纸)

5位学生上去分享,分享结束后把它们贴在黑板上。(作为板书的一部分)

2.教师总结,凸显学生的文化自觉和家国情怀。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回信,我看到了一份份油然而生的文化自觉,更感受到了你们作为新时代少年的家国情怀。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

三、借助媒体,激发爱国之情

1.图片对比,引发视觉冲击

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不光光是要引导学生对课问中的文本信息进行一个对比,可以借助直观的图片,将英法联军入侵中国后造成的巨大伤害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冲击对于学生而言是巨大的,对情感的生成是有极大帮助的边接龙边出示照片,情感体验更加全面

片段4:图片对比,体会今昔变化。

师:下面我们玩一个接龙游游戏,请回答的同学们学门根据第三段以及老师的提示语说出圆明园的景物有哪些?

师生接龙:

师:圆明园有?

学生:金碧辉煌的殿堂。

师:也有?

学生: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

师:有?

生: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

师:也有?

生: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

师: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比如?

生: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

师: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文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比如?

学生:蓬岛瑶台、武陵春色。

师:说到“蓬岛瑶台、武陵春色”老师这里有两则补充资料让大家感受一下,我请两位同学读一下。

学生读两则关于蓬岛瑶台、武陵春色的资料。

师:真是诗情画意。除此之外,园中不仅有?

生:民族建筑。

师:还有?

生:西洋景观。

2.视频还原,复刻当日场景

作为真实发生过的事件,通过视频的还原,学生可以获取到的知识内容远远比文字来的更加有效,当时的场景在多感官的刺激之下,给学生带去的认知会更为深刻。

片段5:视频还原,感受美好。

师:如此宏伟的圆明园重现在我们眼前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通过视频感受一下!

看圆明园复原视频

师:同学们看完后想象一下,漫步在这样圆明园,会有怎样的感觉

学生:——轻松、愉悦、悠闲......

师:请你带着这样的情感读一读书上的这一段话——“漫步园内......境界里”。(学生评价,指导朗读,学生再读)

师:——可见圆明园的建筑是多么的美呀,(贴上做好的板书:建筑美

3.实时反馈,共抒爱国之志

   在任务三中,设计了家书撰写的环节,这样的即时写作,就需要借助电子信息设进行第一时间的评价与反馈,才能达到最好的训练效果。同时,在读取学生的家书时,家书中蕴含的情感表达也可以给剩余学生以情感的共鸣,更好地将《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所寄予的精神价值展现出来,共同抒发内心的爱国之志。




太仓市明德小学  地址:太仓市浏河镇东海路200号 电话:0512-53611647  邮编:21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