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课题研究课案例】
上课课题:高年级小说为例落实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以《跳水》为例
执教者:太仓市明德小学,张钰;上课时间: 2024年10月24日;
上课班级:太仓市明德小学五年级2班
一、课题简介
1. 课题基本信息: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太仓市十四五教育规划一般规划课题;立项时间:2022年9月;编号:L2022058;主持人:张钰、翟晓晓;单位:太仓市明德小学
2. 核心概念界定:
(1)思辨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把思辨性阅读定义为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据此,笔者将思辨能力归结为以批判的眼光、理性的态度与文本进行对话,完成自我思考和语言建构的能力。
(2)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我校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了苏州市重点规划课题“吴健雄‘探究’精神引领下小学生的深度阅读实践研究”,在此课题中,已经对“深度阅读”进行了重新定义:深度阅读是相对于浅层阅读而言的,它指在课内与课外阅读中,小学生在理解阅读材料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能潜心会文,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层次意义的理解,能对阅读材料开展个性化的、合理的理解、感受或推测,在阅读时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走出文字,深悟、深思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世界,明确人生价值,完善人格培养,以追求真的品格、善的心灵和美的情怀。
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行为总称。一个好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提取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甚至能够促进他们在阅读时创造力的提升。
因此,本课题笔者将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的概念界定为指向学生素养提升和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旨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深度阅读能力及思辨能力。
3.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提高关于思辨能力培养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策略互相关系的理性认识。
2.通过研究,形成我校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报告。
3.通过研究,形成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4.研究主要内容:
(1)提高关于思辨能力培养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策略互相关系的理性认识。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校教师教学现状,明确思辨能力的培养对我校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的作用。通过文献研究厘清思辨能力在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形成我校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报告。
通过问卷、访谈、听课、教研活动等研究方法,了解我校师生目前的语文课堂现状,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脉络。
(3)形成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主要研究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本研究把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分为两个研究模式,一个设定为深度阅读A模式,以儿童诗为研究主题,另一个设定为深度阅读B模式,以小古文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深度阅读和思辨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的状况,更进一步寄希望于转变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现状。本课题为一线教师提供可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并把它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下活学活用、活泼成长,提高学习兴趣和高阶思维能力。
二、研究课说明
1. 研究主题: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高年级小学教学。
2. 核心概念界定:
思辨能力: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把思辨性阅读定义为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据此,笔者将思辨能力归结为以批判的眼光、理性的态度与文本进行对话,完成自我思考和语言建构的能力。
小说:一种文学体裁,它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
3. 需解决的问题:
(1)教师在小说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的策略
(2)教师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4. 本节课设计意图:
思辨能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相信和情感断言,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缺乏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的一种矫正和补白。本节课以小古文教学为抓手,以思辨能力的培养为目的,挖掘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5. 理论、理念说明:
《深度学习理论》;2022版新课标对核心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核心素养之一
6. 观察量表维度:
A教师在教学小说中运用了哪些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B教学小说体裁的课堂上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
7.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法,课例研究法
三、课堂活动单
任务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一、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示图片,猜猜这个人是谁。 (福尔摩斯)你了解他吗?
(出示资料:福尔摩斯是英国小说家阿 瑟·柯南道尔塑造的一个人物,是一位破案高手,现在已经成为世界通用的名侦探代名词。作为名侦探,福尔摩斯对人物和事件具有超常的记忆力、观察力、分析力和推断力 )
那么,孩子们,你是否具备福尔摩斯的潜质呢?福尔摩斯今天要带着我们一起去破案了。在这个过程中,福尔摩斯要看哪一位同学有侦探潜力。到底是怎样的案件,我们听他说!(出示课件)
亲爱的孩子们,最近发生了一起神秘事件,一个孩子突然跳水,我需要你们和我一起还原事件真相,找出真凶!
2.(出示课件)引导:作为名侦探,对人物和事件具有超常的记忆力、观察力、分析力和推断力,今天我就想在你们中找到这样的侦探!小侦探们,准备好一起到事发现场了吗?
二、到达现场,还原场景
1.成为一名侦探 ,首先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同学们预习过课文,还记得这个危机事件发生在什么地点吗?(一艘环游世界正在往回航行的帆船上 。)
2.相机结合课件图片,认读词语,了解船的构造。
三、梳理人物关系,理清事件原委
1.继续挑战你的记忆力!同学们预习过课文,那么,作为一名小侦探,请你回顾一下,跳水这个危机事件中,有哪些当事人?小侦探们,第一项侦查任务来了!请你凭借超高的记忆力回顾一下,跳水这个危机事件中,有哪些当事人?分别说说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
(课件根据提示:学生回答分别出示水手、猴子、男孩和船长和他们分别做了什么事)
2.看,无论多么复杂的案件,都是一个又一个事件组成的。这些事件之间也是有关系的。这几个事件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3.请你用上关联词把这几个事件连起来说一说整个案件原委。
4.借助板书用自己的话将整个事件原委讲给福尔摩斯听。要求讲述准确、连贯、清楚。结合评价表看看你能得几颗记忆之星。
你是否具备一名侦探所需要的记忆力呢?如果你能得到 3颗星,恭喜你!
评价标准 |
星级
|
讲述准确,没有明显的错误 |
|
讲述连贯,符合情节发展 |
|
讲述清楚,能关注细节 |
|
任务二:寻找关键信息,界定事故责任
1.(出示课件)孩子们,你们知道我和其他侦探的区别吗?你是在看,而我是在观察和分析,这有很明显的区别。
2.到底谁该为此次事件负责?小侦探们,默读课文第 1—4 自然段,仔细“ 观察”有关当事人的表现,并借助图表进行整理,完成学习单第2题。完成后小组成员交流反馈 。
2.学生默读课文第 1—4 自然段,仔细“ 观察”有关当事人的表现,并借助图表进行整理,交流反馈 。(课件根据学生反馈依次出示)
3.究竟是谁把孩子带入了危险境地?谁是这起危机事件的制造者呢?各位小侦探们依据“观察”搜集到的关键信息,来一场小小的事故调查辩论赛吧!辩论前,让我们先完成“事故责任调查报告”,这样我们的辩论就能观点明确,有理有据!
事故责任调查报告 通过仔细观察和分析讨论,我们认为________是这起危机事件的制造者,应负主要责任。得出这个结论的事实依据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 调查小组 报告人: |
4.小组代表发布事故调查报告,师生互动,引导思辨。
预设:水手是主要责任人
观点一:起因就是他逗弄猴子。
一只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它显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观点二:水手不应该笑孩子
请同学们找一找文中描写水手“笑”的句子。
水手又大笑起来,只有那孩子哭笑不得......
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
(1)同桌对读:读完后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孩子情绪变化,而且孩子情绪变化是和水手有关系的。)
(2)假如你是水手,看到孩子陷入危险,你有什么想说的?
(学生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引导后悔为下文铺垫)
预设:猴子是主要负责人
观点一:猴子不该拿孩子帽子
猴子忽然调到他前面,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头上。
观点二:猴子不该逗孩子生气
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观点三:猴子不该把帽子挂在桅杆顶端
猴子把帽子挂在最高的那根横木的一头。
预设:孩子是主要责任人
观点:孩子不该追猴子,爬上桅杆
孩子气急了,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摘帽子。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两条胳膊不由得发起抖来!
5.(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梳理人物关系)我们发现猴子和孩子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关系,而水手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原因,因此他要负主要责任!
6.小侦探们,请你们评价表,结合自己刚才的表现,看看自己能得几颗观察之星。
评价标准 |
星级 |
能够细读课文,圈画有关当事人的表现的词句。 |
|
能够依据圈画的关键信息,结合图表进行梳理。 |
|
能够借助归纳整理的图表,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意见。 |
|
7.总结:水手一逗猴子,猴子就(去拿孩子的帽子),引起了(故事的发生);写水手笑孩子,于是孩子(爬上桅杆)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作者写水手的一叫,让孩子(陷入危险)把故事逐步(推向高潮);小男孩到底陷入了怎样的危机之中?请同学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8.读到哪个词让你的心为之一颤?(没命)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一读。
拓展:一般环游世界的船只,桅杆有二三十米高,相当于九十层楼的高度。(看图片中小男孩)此时此刻,如果是你在这桅杆上,你会怎么样?(学生回答)
预设一:我感到心惊胆战
预设二:我感到头皮发麻。脚都软了
预设三;这时候我的大脑一片空白
9.一失足就没有命了!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形容这一时刻,你会用什么词?
(预设:千钧一发 十万火急 刻不容缓 )
10.孩子陷入了如此危险之境,谁解除了危机,救下了孩子?(船长)读。
任务三:展开深度辩论,体会人物特点
(课件出示)孩子们,感情会影响理智。在没有得到任何证据的情况下是不能进行推理的,那样的话, 只能是误入歧途。
1.想成为一名侦探 ,更需要有良好的分析力。孩子成功脱险,大家都钦佩船长的机智,可是船上偏偏有一些旅客私下嘀咕,认为船长的做法太轻率 、太冒险了 …… 那么,作为小侦探,你是否支持船长的做法呢?请各位小侦探再次走进课文,自主批注阅读,提取关键信息,寻找事实依据。
2.学生再次走进课文,自主批注阅读,提取关键信息,寻找事实依据。
3.组织交流汇报,情境互动,展开辩论。
预设辩论情境一 :船长为什么非要拿枪逼孩子跳海呢?这不 是让孩子更加紧张吗?为什么不在甲板上铺上厚厚的垫子呢?或 者赶紧张开一个渔网接住孩子也行啊!
相机引导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进行辩驳:
正在这时候 ,船长从船舱里 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 想打海鸥的, 看见儿子在桅杆顶 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 ……
——此时船长手里正好有枪,用枪逼迫孩子跳海,是船长的 灵机一动。
孩子气极了 ,他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从孩子的处境来看,他 此刻正面临着极大的危险, 不能 有一点点闪失。
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孩子听到叫声往下一望 ,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他爸爸的话。
——从孩子的表现来看,他此刻已经非常紧张、害怕,随时都可能摔下来,铺垫子、张渔网,时间上根本来不及了。
预设辩论情境二: 孩子跳海就安全吗?万一被海水吞没了,没有救上来呢?
这一天风平浪静 ,水手们都在甲板上。
——大海上风平浪静,孩子跳下去不会有太大危险。
二十来个勇敢的水手已经跳进了大海: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有这二十多个勇敢的水手,船长相信孩子跳海后一定能被救上来。
4.非常精彩!看到你们如此有理有据的分析,真为你们开心!请你们评价表,结合自己刚才的表现,看看自己能得几颗分析之星。
评价标准 |
星级 |
能够从文中找到事实依据,分析出一条支持船长这样做的理由。 |
|
能够从文中找到事实依据,分析出两条支持船长这样做的理由。 |
|
能够从文中找到事实依据,分析出三条支持船长这样做的理由。 |
|
5.这艘环游世界的帆船终于顺利地返回港湾。《侦探日报》记者就此次事件采访了船长:
“当您看到自己儿子在横木上的时候,您怎么会想到这样的方法解救他?您可以谈谈当时的想法吗?”
6.(根据学生回答逐一出示)瞧,这真是英雄的思维啊!从船长的回答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船长?(机智冷静、当机立断)
7.那这样的一位船长,当时会用怎样的语气喊出这两句话?(学生个别展示读—齐读)
任务四:展开合理推断,续写故事情节
1.事件到这里就结束了。其实《跳水》不是一个事件,而是一篇小小说。小小说虽然篇幅短小,但是他和故事不一样,小说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扣人心弦。就像《跳水》中这样,制造危机、推进危机、陷入危机、解决危机,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这样一部小说的作者是谁呢?
出示作者简介:(1828—1910),俄国伟大的作家。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之初,他在俄国文坛活动了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其主要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2.拓展阅读,续写故事。
新案件来了!这本书中还有另外一个案件《鲨鱼》,看看你们是否能根据文中的蛛丝马迹,合理进行推断。
想成为一名侦探 ,最后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推断力。列夫·托尔 斯泰还创作过一篇小小说《鲨鱼》,我们来读一读。
出示《鲨鱼》文章节选。
我们的轮船停在非洲海岸。快到傍晚的时候,天气变得十分闷热,从撒哈拉沙漠吹来的热风像是把我们闷在蒸笼里。
日落之前,上尉走到甲板上喊了一声,水兵们就跳到水里,他们把帆放到水里,用它围成一个游泳池。
我们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最先跳到水里。他们嫌帆布太憋气,想到宽阔的海里去游泳、比赛。 两个人就像蜥蜴一样,用力往前游。一个小孩赶上了他的伙伴,但接着又落后了。这孩子的爸爸是个老炮手,正站在甲板上对着儿子大声喊:“别落后哇!加油!”突然, 甲板上有人喊了一声:“ 鲨鱼!”我们一看,水里出现一个海怪的背!鲨鱼一直向着孩子们那边游去。
“ 往后! 往后!游回来,有鲨鱼!”炮手大声喊着 。可是孩子们听不见,还是一个劲地往前游。他们笑着,游着,越游越高兴。炮手的脸像麻布一样发白,呆呆的瞧着孩子们。水兵们开始放小船,跳到里面,用力摇桨往孩子那儿划。但是鲨鱼已经离孩子不到20 步了,那只小船离得远远的。孩子们起初没有听到人们叫他们,也没有看到鲨鱼,后来有一个回头看了一眼。我们都听到了一声尖叫,两个孩子立刻分开各往一方游去。
这只是小说的前半部分。孩子最后能得救吗?那么是谁,会用什么办法救他呢?请你进行合理推断,把这个故事补写完整。
3.是否能成为侦探,推理能力绝对是重中之重!看看你能得几颗推理之星。
评价标准 |
星级 |
情节比较完整 |
|
推断具有合理性 |
|
表现了炮手的人物特点 |
|
结束语:
同学们,其实在生活中,当我们遇到问题或者事情的时候,动用我们的记忆力,仔细观察力当时的情境、根据情境细节进行分析力和推断,这就是思维的过程!
思维,绝对不是凭空想象。任何的蛛丝马迹,当时的情况分析都会让你的成为思维的主人!那时,你也就是一位优秀的侦探了!
四、研究反思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课堂要突出“思辨”的特性,落实培养思辨的能力则需要提高对学生侦探般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本节课张老师通过创设“大侦探破案”的情境,展开思辨的讨论帮助学生感知在曲曲折折的背景下,在一瞬间的危急时刻下爆发出来的思维火花是如何解决当下的危机,帮助学生理清文本内容,品悟人物的机智勇敢。本节课对于学生逻辑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一定拔高和训练,但对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还有一定进步空间。
在本次教学活动中,张老师设计了四个活动环节活动一“设任务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设置具体的任务情境,学生们迅速被吸引到课堂中来,积极参与讨论和思考。可见,在教学中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活动二“寻找关键信息,界定事故责任”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提取和分析能力。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仔细阅读文本,筛选出关键信息,并运用逻辑思维进行判断。然而,部分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还存在分析不够深入的问题,这提醒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
活动三“展开深度辩论,体会人物特点”是本次教学的亮点之一。学生们在辩论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人物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辩论,他们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但在组织辩论的过程中,有些学生过于激动,未能很好地遵守辩论规则,需要加强对学生辩论技巧和规则的指导。
活动四“展开合理推断,续写故事情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们的续写作品丰富多彩,展现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但也有部分学生的续写缺乏逻辑性和合理性,这说明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还有待加强。
在本节课中如果老师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帮助学生换位思考在危机背后隐藏着的无限可能,意识到发散、联系背景也是培养思辨能力的捷途,那么本节课学生则会学到的更多,同时也能更好落实了本节课的目标导向,即如何在小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总的来说,这次教学活动让我收获颇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活动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