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市课题研究课案例】
上课课题:高年级古诗为例落实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以《山居秋暝》为例
执教者:太仓市明德小学,殷立瑶;上课时间: 2024年11月27日;
上课班级:太仓市明德小学五年级4班
一、课题简介
1. 课题基本信息: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太仓市十四五教育规划一般规划课题;立项时间:2022年9月;编号:L2022058;主持人:张钰、翟晓晓;单位:太仓市明德小学
2. 核心概念界定:
(1)思辨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把思辨性阅读定义为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据此,笔者将思辨能力归结为以批判的眼光、理性的态度与文本进行对话,完成自我思考和语言建构的能力。
(2)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我校在“十三五”期间完成了苏州市重点规划课题“吴健雄‘探究’精神引领下小学生的深度阅读实践研究”,在此课题中,已经对“深度阅读”进行了重新定义:深度阅读是相对于浅层阅读而言的,它指在课内与课外阅读中,小学生在理解阅读材料基本内容的前提下,能潜心会文,对阅读材料有更深层次意义的理解,能对阅读材料开展个性化的、合理的理解、感受或推测,在阅读时学会独立思考,能够走出文字,深悟、深思出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世界,明确人生价值,完善人格培养,以追求真的品格、善的心灵和美的情怀。
教学策略就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行为总称。一个好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提取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甚至能够促进他们在阅读时创造力的提升。
因此,本课题笔者将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的概念界定为指向学生素养提升和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行为,旨在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深度阅读能力及思辨能力。
3.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提高关于思辨能力培养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策略互相关系的理性认识。
2.通过研究,形成我校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报告。
3.通过研究,形成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4.研究主要内容:
(1)提高关于思辨能力培养和小学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策略互相关系的理性认识。
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我校教师教学现状,明确思辨能力的培养对我校学生核心素养以及教师课堂教学的作用。通过文献研究厘清思辨能力在语文深度阅读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2)形成我校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研究报告。
通过问卷、访谈、听课、教研活动等研究方法,了解我校师生目前的语文课堂现状,明确本课题的研究方向与脉络。
(3)形成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
主要研究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本研究把小学语文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分为两个研究模式,一个设定为深度阅读A模式,以儿童诗为研究主题,另一个设定为深度阅读B模式,以小古文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深度阅读和思辨能力培养重视不够的状况,更进一步寄希望于转变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现状。本课题为一线教师提供可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深度阅读教学策略,并把它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下活学活用、活泼成长,提高学习兴趣和高阶思维能力。
二、研究课说明
1. 研究主题: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高年级小学教学。
2. 核心概念界定:
思辨能力: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把思辨性阅读定义为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与求知欲,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据此,笔者将思辨能力归结为以批判的眼光、理性的态度与文本进行对话,完成自我思考和语言建构的能力。
古诗:一种文学体裁,它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
3. 需解决的问题:
(1)教师在古诗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的策略
(2)教师如何运用教学策略提升学生思辨能力
4. 本节课设计意图:
思辨能力的核心是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而不是停留在简单相信和情感断言,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缺乏理性思维与理性精神的一种矫正和补白。本节课以小古文教学为抓手,以思辨能力的培养为目的,挖掘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5. 理论、理念说明:
《深度学习理论》;2022版新课标对核心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重要核心素养之一
6. 观察量表维度:
A教师在教学古诗中运用了哪些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B教学古诗体裁的课堂上学生的思辨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提升?
7.研究方法:课堂观察法,课例研究法
三、课堂活动单
AI数字人导入:问答游戏
1.诗仙、诗圣、诗佛分别指的是谁?
2.为什么被称为“诗佛”?(出示AI数字人回答)
(预设:他的诗充满佛气;因为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而王维诗佛是人才;他把所有的事情看得很淡。)
师:是的,他超凡脱俗。佛教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语—空。西游记当中有一个叫——生:孙悟空。空,指的是空灵空无。所以人们给王的起的雅号是佛,把所有的事情看得很淡,很超然,很空灵。我们来看他的诗是否有这个特点呢?
任务一:妙解诗名蕴意
“板书:暝”是什么意思?结合注释,说出它的意思。
1.解字:暝是日字旁——和太阳有关,右上是秃宝盖。这个字在古代代表远方的山峰,曲曲折折的山峰,这里还有一个字是—一扁的日,太阳落啊落啊,落到了山的下面,它紧挨六,在古代代表房屋,太阳已经紧挨房屋,这时候是一天当中的黄昏。(这个你斟酌一下)
2.板书:山居秋暝。联系生活再结合注释,说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3.“山居”,山中居所,点明了地点;“秋暝”,秋天的黄昏,点明了时间。所以山居秋暝的意思就是在山中看到的秋天黄昏时的景色。
4.居住在山中的人是谁?王维
是的,山居秋暝就是王维在秋天傍晚在山中漫游的所见、所闻、所想。
那王维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想到什么呢?
任务二:初吟古诗,浅悟篇章大意
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个人读、范读、齐读
2. 怎样逐步读出味道呢?读诗和读文不同,诗歌有节奏,要读准停顿。这首诗有几句?对,古人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所以这首诗一共八句,两句一联,所以有四联。两句一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3. 这首五言律诗,八句四联。古代的格律诗朗读时要读出节奏感,注意停顿。根据停顿划分一起来读,试一试。(师生配合读,师读每句前二字,学生读后三字)
4.读完古诗,你们感受到了诗人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都出现了哪些景物?圈画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空山、松林、明月、清泉、竹林、浣女、莲叶、渔舟)
5.四人小组讨论古诗的意思,小组汇报古诗含义,每组汇报一联。
整合学生说的诗句大意,利用AI初步呈现图片,整首诗大意说完再投屏四张图片(这部分可以自己试一试文心一言,如果当场显示不出,用提前生成出的图片)
6. 这些图片和你们脑海里想的一样吗?
苏轼评价王维的诗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呀,和我们脑海中的美景相比好像还差了那么点,那就让我们再走进诗中的画面,品品古诗的韵味。
任务三:复读佳篇,畅想诗中妙境(剪映AI生成视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在山中行走是什么感觉?
生:空气清新、空旷、树木茂密、神清气爽、很舒服
学生板书:清新
2. 再加上一阵新雨后呢?为什么是新雨不是旧雨?
预设:刚刚被雨水冲刷过
3. 想象:此时的叶子是什么色彩的?有的是透亮的绿色,有的叶子被雨水打落在地上......
你还看到怎样的雨后景象?自由说(学生想象山中花草树木、山中空气......)
4.在这样的山林多迷人,再读——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1.太阳慢慢落下去了,山林当中越来越凉快,阵阵秋意吹来,王维神清气爽,久久不愿离开这美好的山林。他往山林深处走去,走啊走啊,又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
女生读、男生读、全班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王维看到什么景象,听到什么声音呢?
(一轮圆圆的明月照在松间,听到泉水流到石头上的叮咚声),
谁还可以给大家带来诗的美感?
(一轮明月在松林间照耀,清清的泉水在石头上流淌。)
3.哪里来的泉水呢?请你联系前两句(一场新雨刚刚下来,泉水不就是刚下来的新雨落到山里吗?变成叮叮咚咚的泉水)
4.你们在晚上的山走过吗?有谁在晚上爬过山呢?说说看在山里看月亮和在阳台看月亮有什么不一样?
(生:在山上看的比较清楚,比较自在。就像这张图片一样,月亮很大,那些树都映照在月上,格外的耀眼,但在阳台上没有那么耀眼)5.比较:明月松间照 明月当空照,松间和当空有什么区别呢?
(生:松间照是从树的缝隙照耀,而当空是没有任何的阻挡。)
6.一抬头看见密密的松树,月光从树的缝隙当中透射出来,照在地上,斑斑驳驳。在这样的境界,这样的山林,你会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呢?板书:清()
生:清静 清爽 清甜 清幽 回答的学生板书
7.空气是清新的,环境是清静的、安静的,那叮叮咚咚的泉水声都那么清楚、悦耳。王维表现的山是那么的美,再读——
两句一静一动,“明月松间照”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清泉石上流”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1.在这样的山间行走。王维把所有的烦恼都忘却了。我觉得山最懂他,水更懂他,这样的山水,配上王维这样清雅的诗人是多么的美好。
王维继续往山的深处走去,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生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2.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嬉笑喧闹的声音,谁回来了?—洗衣的姑娘。王维看到莲叶在不断的摆动,定晴一看,是谁回来了?渔民乘着小舟回来了。
3.后人评价这里的喧动用得特别好,如果不用“喧”“动”,还可以用?同桌之间讨论一下。
竹()归浣女,莲()下渔舟。
竹声 竹响 竹鸣 竹闹 竹嘻莲摆
莲晃 莲响 莲舞 莲开。
谁的语言最敏锐,一个字就可以看出你们的语言水平。而王维用的是—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阵阵喧闹,一阵阵嬉戏,一阵阵笑声从竹林里传来。
4.想象一下这是一群怎样的姑娘。(姑娘们可能在说笑些什么呢?)
(山里的姑娘是自由欢快有活力的,自由自在,悠闲自在的、是活泼乐观、开心的)
5.想象着画面,再读——
听了你们的朗诵,老师仿佛沉醉于一幅画卷之中。下面让我们把看到的画面,用自己话再美美地说一说吧。小组任务:选择其中一联,先说一说,再写一写,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小组完成一份探究单的任务,教师相机巡视指导)
请四个小组读探究单上写的句子,AI生成视频。
多美的山中之景啊,让我们看着这样的画面,读出心中感受!
任务四:走近诗家,深品内里诗情
1. 这么美的山中景色,难怪王维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春芳指的是?
(春天的芳香,春天的花草树木,春天的美景。)
“歇”指的是春天过去了,一般人在春天过去的时候会觉得很可惜。所以红楼梦里有迎春、探春、惜春。而王维对此是什么态度?—随意。
随意是什么意思?(生:平淡,无所谓)
2. 春天的美景过去了还有?生:夏天、秋天也很美
3. 王孙自可留,化用楚辞当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当时好多人跑到山中做隐士,可以什么也不要,但他们要把隐士找回来,说山里有老虎,有豹子,有虫子,回来吧—一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而王维却化用说
—王孙自可留。这里的王孙指的是?——他自己。
为什么想留在山里,不想留在城里做官呢?(再次出示AI数字人,了解王维生平)
(生:安史之乱、官场黑暗。第一次去官场就有人算汁他.......)
师:官场是那样腐败,官场是那样勾心斗角,充斥着无穷小人,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他要保留自己清高的品格,所以王孙自可留。王维就要留在山间过怎样的生活?清( )
(生:清高 清净 清白 清明。)王维是文人雅士,板书:清雅
4. 引导读:春天过去了,有什么了不起呢?读—
官场我都已经经历过了,有什么了不起呢?读—
孩子们,《山居秋暝》就是表达了王维自己那种超凡脱俗的诗人气质。
6.播放配乐,全班再读、背。
课外拓展阅读:王维的其他古诗《》
板书:
山居秋暝
王维 诗佛 清( ) 空
清新
清幽
清雅
......
四、研究反思
指向思辨能力培养的课堂要突出“思辨”的特性,落实培养思辨的能力则需要提高对学生思考方法和思考能力的培养。从优点来看,引导学生对诗歌意象展开思辨是较为成功的一点。比如探讨“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中的明月与清泉意象,让学生思考其仅仅是自然景物描写,还是蕴含着诗人更深层次的情感寄托与精神追求,学生们能各抒己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同时,通过引入不同学者对这首诗主题解读的观点,启发学生去比较、甄别,进而形成自己对诗歌主旨的独特理解,这也契合思辨性阅读的要求。
然而,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一是部分学生在思辨过程中参与度不够,可能由于平时缺乏此类训练,导致有些跟不上节奏,不敢大胆表达想法,后续需多营造更宽松包容的课堂氛围,并加强引导。二是在引导思辨时,有时问题的设置还不够巧妙,没有完全契合学生的思维层级,使得他们理解起来有难度,影响了思辨的深度和效果。另外,对于学生思辨成果的评价维度稍显单一,大多聚焦在观点的正确性上,忽略了思维过程等其他重要方面。
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会针对这些问题不断改进,让思辨性阅读更好地在古诗词课堂落地生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思维品质。
总的来说,这次教学活动让我收获颇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优化教学活动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