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下半年课题研究学期汇报

作者: 时间:2024-12-27 点击数:

太仓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学期汇报表

2024 2025 年学年度第学期)

课题名称

《健雄少年科学院小院士制的构建研究》

课题编号

L2022061

承担单位

太仓市明德小学

立项时间

2022.9.15

主 持 人

高燕红、王珺瑶

联系电话

 

E-mail

 

课题资料变更情况

(如无则不填;如需变更,附交“课题管理信息更改申请表”一式两份)

课题名称

变更为

完成时间

延期至

主持人

变更为

研究成员

增删情况

一、本学期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1.九月研究成果:组织小院士开展年级公共开放作业创新发明发布会,激发学生创新能力

2.十月研究成果:《观测风》课题研究的教案、课件、教学反思和记录单;课堂观察量表;课堂评议表;课题研究课案例表

3.十一月研究成果:生活中的编码》课题研究的教案、课件、教学反思和记录单;课堂观察量表;课堂评议表;课题研究课案例表

4.十二月研究成果:小院士参加各级各类科技比赛及所获得荣誉

5.学期课题组教师研究成果:相关论文发表及获奖 所有详情附纸在最后

二、本学期课题研究主要成果(可另附纸)

附纸在最后

三、课题研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小院士对于项目化学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有待提高。

2.在课题课例研讨中,部分教师对于如何引导小院士们开展探究性活动,促进小院士探究性思维,创新能力的发展方面存在着很多困惑。

3.小院士的学习活动的场所可以进一步拓展,高峰课程的具体课程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进阶性,不利于小院士的进一步发展。

4、前阶段基本没有邀请专家学者与小院士们面对面地开展活动,小院士的学习视野收到限制,学习热情没有被很好地激发,科技素养的全面提升也受到了一些影响。

5.对于“小院士制”中的各个层级的称号“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小院士”的称号所对应的学生要达到的素养标准还不够明确,

四、下学期研究计划

1.我们将在下学期多开展几次项目化学习的课例研究为小院士提供更多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项目化学习这个重要的学习方法

2.课题组老师积极参加各类的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我们将组织更多教研活动,邀请专家进行指导,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除了学校的健雄少年科学院的场馆外,小院士们还能在学校的学习花园内开展相关课程的学习,小院士更可以走出校门,比如可以带领小院士们参观太仓科技馆、太仓规划馆、太仓垃圾分类站、太仓污水处理厂、太仓博物馆等校外的科技场馆,不断拓宽小院士的视野,激发他们探索自然,探索未来科技奥秘的热情,为小院士科技素养全方位的提升营造真实的实践环境。

4.继续依托校科学院的高峰课,认真上好每一节高峰课,通过更加丰富、多元的科技课程,进一步提升高峰课的质量,将提升学生科技素养落实到平时的每一节高质量的高峰课中。

5.邀请专家老师来校开展专题性活动,开展有关科学精神、创新技能、研究方法等的讲座,开展科普主题的相关体验性的活动,让小院士们与高级别的专家面对面,感受专家身上的科学钻研精神,科学探索的热情以及科学奥秘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6.进一步细化“小院士制”中的各个层级的称号“小学士”、“小硕士”、“小博士”、“小院士”的称号所对应的学生要达到的素养标准,不断不断规范小院士制的内涵。

课题研究单位意见

 

 

负责人签名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太仓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意见

 

 

 

 

单位盖章

 

年 月 日

 

研究成果:

一、九月研究成果

  九月开展小院士创新发明发布会活动,理论学习《开展科技制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浅谈以科技创新为载体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

学习思考:创新发明发布会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创新发明发布会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实践性强的特点,逐渐得到学生们的喜欢。通过参与创新发明发布会,学生们可以锻炼创新思维、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培养他们在面对问题时能够积极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九月课题研究活动有效落实了小院士的科技竞技能力,为小院士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主要发展了小院士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1.小院士创新发明发布会不仅成为展示小院士创新成果的平台,也成为培养他们创新思维、探究实践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

2.小院士经历了创作的过程“问题—设计—制作—测试—完善”等过程,掌握了项目化学习的方法,增强了动手实践能力,也增强了小院士的工程意识,掌握了初步完成一个工程的总体流程。

3.小院士以团队的形式参加比赛,在比赛中互帮互助,提出意见,相互质疑,培养了小院士的社交与合作能力

物化成果:小院士的创新发明成品

二、十月研究成果

十月开展了课例课的研究《观测风》,本节课例研究课有效落实了学生的科技学科素养提升,为小院士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小院士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感知到的风,能了解感知风的大小和方向,感悟到风在自然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课例的研究,小院士运用分组实验研究能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熟练利用小风旗测量风向与风速并开展团队协作,进行实验器材和知识共建共创的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小院士通过小风旗测量得到数据的时候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或理性思维,在获取、整合现有数据信息的基础上,甄别判断数据真伪及可靠性、有效选择并处理数据和感知工具作用的能力。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小院士在风力风向标的制作及使用中,能在理解制作要点和注意点的基础上与小风旗对比,发现两者的区别并知道正确选择使用工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if !supportLists]-->三、<!--[endif]-->十一月研究成果

十一月开展了课例研究课《生活中的编码》。本节课例研究课有效落实了学生的科技学科素养提升,为小院士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主要培养了学生以下几方面的素养:

通过本课例的研究,提升了小院士数字素养的感知力他们能感知了解生活中的编码,知道编码是有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的数字、字母和文字等的组合,能主动了解当代国家军事水平,感悟到编码在生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和潜在规律。

通过本课例的研究,提升了小院士数字素养的融通力学生能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熟练操作与人工智能大模型文小言对话并开展团队协作,进行资源和知识共建共创的能力。

通过本课例的研究,提升学生的数字信息的吸纳力学生在给电脑进行编码时能运用批判性思维或理性思维,在获取、整合现有编码方式的基础上,甄别判断各种编码方式的利弊、有效选择合适的编码规则并应用到实际生活的能力。

通过本课例的研究,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创新力学生在运用编码规则进行编码的时候能理解现有编码知识体系和内容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探寻新规律,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十二月研究成果

课题组教师教学技能和课题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课题组的几位老师自身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教学中逐渐有了科研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总能以课题的理论研究为载体,不断进行课堂改革与尝试,打破原有陈旧的课堂模式,不断尝试“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为培养“高、精、尖”的人才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一学期的时间中,课题组的老师们也在不断研究中有着各自的收获:高燕红老师获太仓市评优课一等奖;一篇论文《“学 思  做”三位一体的科学课堂实践研究》发表于《教学与研究》;高燕红老师开展了1次太仓市讲座;指导学生参加太仓市科技节足球机器人比赛获一等奖;指导学生参加太仓市科普剧比赛获二等奖;指导两位学生参加四年级实验素养比赛获一等奖。

这学期中,小院士们也取得了很多的成果。获得市长杯团体总分第一名和江苏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他们们还在其他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得了多项荣誉其中国家级获奖10人次、省级获奖34人次、苏州市级33人次、太仓市级214人次,在各级各类科技竞赛中一等奖65人次、二等奖92人次、三等奖134人次。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学生们努力的肯定,也展示了明德小学在科技教育方面的强大实力。

五、学期课题组教师研究成果

课题组教师教学技能和课题研究能力得到了提升。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课题组的几位老师自身业务水平和教科研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教学中逐渐有了科研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总能以课题的理论研究为载体,不断进行课堂改革与尝试,打破原有陈旧的课堂模式,不断尝试“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为培养“高、精、尖”的人才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在这一学期的时间中,高燕红老师作为太仓市级学科带头人,在团队中能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一篇论文《“学 思  做”三位一体的科学课堂实践研究》发表于《教学与研究》;王珺瑶一篇论文《“三自”学习品质儿童培养-小学信息科技学科自主学习小组组建》发表在《启迪》,一篇论文《巧用信息科技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联接》发表在《小作家报·教研博览》,论文在江苏省教海探航、行知杯等省市级论文竞赛活动中获二三等奖吴莲莲2024年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行知杯”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管翊茵2024年苏州市教育学会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

 

太仓市明德小学  地址:太仓市浏河镇东海路200号 电话:0512-53611647  邮编:21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