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课题组一起学习《大单元背景下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中的有效运用》。我们知道思维导图能够将零散的数学知识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逻辑的知识体系。这有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数学知识的脉络,更好地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学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提炼出关键概念,并将其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现出来。这一过程能够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归纳分类能力和创造力。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思维导图在辅助学生解决一些问题时,发挥积极作用,需要老师们进行一定的思考。 接着,结合周子诺老师执教的《周长是多少》这一课,进行了研讨。问题:结合这一课例,探索基于思维导图的大单元作业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提升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张凌:在活动1,教师对教材的例题进行了改编,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地机会,小组内将6个正方形进行自主摆拼,应用所学知识计算出摆出的图形周长。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贴在探究单上,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高。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材料,尝试探索多种拼法。自由生成,发散思维,并且结合小组的思维导图,老师及时追问为什么拼成的图形周长小于正方形的周长之和,对作业资源进行了深入挖掘,拓宽学生的思维,即拼在一起的边,不再包含在周长里,加深对周长概念的认知。 钱书怡:在普遍的数学课堂中,总是教师出示问题,学生被动的解决问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非常缺乏,甚至产生消极情绪。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在绘制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主动寻求解决办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周长是多少》一课中,教师布置了课前作业,学生提前以周长为主题进行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活动中,出示优秀作业,让学生说一说优点,并且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蔡健晔:思维导图可以改变传统的线性学习方式,使学习更加多元化。传统的线性学习方式主要是按照教材的顺序逐步学习,而思维导图将知识点以图形化的方式排列,使学生可以自由地探索和扩展知识。在大单元背景下,学生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来构建知识框架,并在其中添加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使学习内容更加立体丰富。 张晨航:孩子面对一些问题,总是缺乏耐心或者动力去仔细审题,在解决问题前,让学生填一填思维导图,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周长是多少》一课,教师设计了鱼骨图的思维导图,让学生明确解题步骤和思路,再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 张逸雯:《周长是多少》一课中,教师将例题进行改编,给学生一定长度的线,进行围一围、数一数小正方形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能够感知到,周长相等,不同围法围出的正方形个数是不同的。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将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呈现,还需要多多探索。 朱楷欣:为了能够充分挖掘思维导图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我设计了丰富课前思维导图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将课上所获得的发现扩充到自己的作品里,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同时,在课堂总结时,我对后续学习的大单元知识进行了关联,即小正方形的个数及时就是面积。虽然孩子还没有接触过面积这一知识点,但是在教学本课内容时,我进行了整合,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表象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