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度 |
评价指标 |
观测要点 |
学生活力 |
思维参与度 |
思维导图使用率、课堂发言中逻辑词使用频率(如“因为…所以…”“我的思路是…”) |
|
探究创造性 |
思维导图的个性化表达(如独特分支设计、跨学科关联标注) |
|
合作有效性 |
小组讨论中思维导图的共建质量(如分工合理性、观点整合度) |
教师引导力 |
图式设计科学性 |
思维导图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留白空间的合理性 |
|
思维支架适切性 |
提问中引导“画思维导图”的时机(如概念抽象处、思维卡顿处) |
|
评价针对性 |
对学生思维导图的反馈是否聚焦“思维过程”(如“你的分支顺序体现了怎样的逻辑?”) |
课堂生态 |
互动开放性 |
师生/生生围绕思维导图的质疑与补充次数 |
|
技术融合度 |
数字化思维导图工具(如XMind、手绘板)的恰当使用 |
|
目标达成度 |
学生课后自主绘制思维导图的完整度、解题思路的清晰性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