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题主持人沈依玲组织阅读3篇文章。 2. 课题组核心成员交流阅读体会。 学习讨论:引入多元素材,通过丰富内容、设计问题、对比融合、价值引领等策略,构建有“语文味与探究味”的课堂,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六年级下册“民风民俗”任务群设计。 沈依玲: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涉及多元文化的融合,“语文味”也由此而来。 “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和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构建有“语文味”的课堂,能够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有“语文味”的课堂,并非要求教师严密设计教学过程,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不同的阅读体验,感受不同文化与艺术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思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周帆:丰富内容,重视文化,美而“多味”。 文章中包含的丰富情感与文化素养是语文学习的灵魂。在统编语文教材中,美是无所不在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中的美,让学生从多个层面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了,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也就能达到更高的层次。新课程理念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征。因 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综合利用多种元素,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肖烨:设计问题,凸显思维,延伸嗅觉。 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是新课程理念对语文教学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语文学习涉及多种语文要素,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因 此,教师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探究课文,促使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敏锐嗅觉。《藏戏》开篇便是三个连续的问句:“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是没有舞台的呢?”“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由于学生在此前已经基本了解过藏戏,感受过藏戏的形式和文化,所以看到文章开篇的三个问题,学生第一时间便能联想到藏戏,联想到自己曾触摸过《白玛文巴》中的面具样品,联想到丰富多彩的藏戏文化,从而能够快速融入情境之中,带着思想和情感去学习课文。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设计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逐步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提升学生的思维高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从文本的故事情节出发,从基础知识层面设计问题,以引起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关注,导致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性不强,缺乏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关注。为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当关注问题之间的逻辑性,设计具有逻辑性和明确指向性的问题。 顾晨莹:对比融合,品析精神,意味深长。 语文教学并非只是知识层面的教学,更涵盖了艺术魅力、文化广度和精神深度等方面的教学。文学能成为人类重要的精神食粮,正是因为文字涉及丰富的知识,蕴含着深刻的精神与道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挖掘、感受文字背后深长的意味,让学生学会品味文学这道“佳肴”,让它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新课程理念提倡语文学习要整合多种学习资源,实现对课内外内容的有效融合。语文学科是综合性特点突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引入相应的内容,让学生体会文本的深意。如《藏戏》这篇课文并不复杂,教师要带领学生透彻理解其内涵,感知其精神意义。初步讲解《藏戏》课文之后,教师播放我国其他地区的传统戏剧影像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与精彩纷呈,并引导学生将不同的戏剧种类与藏戏进行对比,将不同的藏戏曲目进行对比。如提出“藏戏和川剧有什么区别?”“同样是藏戏,《朗萨雯蚌》和《苏吉尼玛》传递的情感与意蕴有何差异?”“同样是涉及民族文化和信仰的藏戏,《苏吉尼玛》和《白玛文巴》中呈现的信仰文化、藏族文化有什么异同?”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胡慧:价值引领,学科育人,无限回味。 语文教学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新课程理念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语文学习价值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增长智慧,关注学生情感、人格、志趣等方面的发展。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不仅掌握知识、提升审美能力,更要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价值十分重要,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内容,令学生的精神世界得以充实,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世界的多彩意蕴。 孙婷: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围绕“民风民俗”这一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 统编教材的编排体现了学生学习的阶段性和渐进性,本单元的学习任务:一是通过课内阅读,初步了解北京春节的基本习俗,了解熬腊八粥的场景和过程,了解藏戏的起源与形成,学习“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如何详写主要部分”。通过拓展阅读,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春节等民间习俗的了解和民族特色的认识。二是整理和诵读有关中华传统节日习俗的古诗,在诵读中丰富古诗积累,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博大精深,感受古诗的音韵美和文化之美。三是通过调查和了解我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以及家乡民俗,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或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感受中华传统节日和家乡风俗的文化内涵与独特魅力,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周帆:单元学习活动。 本单元编排的四篇课文从文体上分有散文、小说、古诗和介绍性文章,从阅读方法上分有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根据新课标对“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的实施要求,我们把四篇课文的阅读分解到“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和“古诗鉴赏”活动中,将学习任务群连接成一个有机整体,体现由课内到课外再到整本书“三位一体”的阅读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