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段 |
能力 |
描述 |
第一学段(1 - 2年级) |
好奇心 |
对绘本、简单故事等阅读材料中的图画和文字充满好奇。例如,看到绘本中奇怪的动物形象或者不认识的字,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想知道这是什么动物,这个字怎么读。对故事的发展感到好奇,会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像“小兔子后来找到妈妈了吗?”。 |
|
主动性 |
主动要求阅读有趣的故事书,比如每天晚上会主动找父母给自己讲故事。自己尝试阅读简单的儿歌、童谣,享受阅读的乐趣。 |
|
批判性思维 |
开始能区分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故事,但批判性思维较弱,主要是基于简单的情感体验。例如,会说不喜欢某个故事是因为故事里的大灰狼太“坏”了。 |
|
坚持性 |
能在父母或老师的引导下,坚持听完或读完一个简短的故事,时间可能在5 - 10分钟左右。 |
|
逻辑性 |
能够简单理解故事的先后顺序,知道故事是从开头发展到结尾的。比如,能按顺序说出绘本上每页图画的大致内容。 |
第二学段(3 - 4年级) |
好奇心 |
对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产生好奇,如童话、寓言等。会好奇为什么寓言故事里的人物要这样做,有什么寓意。对于阅读材料中的陌生知识,如描写自然现象的科普文章中的科学知识,会主动探究其原理。 |
|
主动性 |
主动阅读篇幅更长的文章,并且会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书籍。例如,自己会去图书馆挑选喜欢的童话书来阅读。积极参加阅读小组活动,分享自己阅读的感受。 |
|
批判性思维 |
能够对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进行简单评价。如在读完《卖火柴的小女孩》后,会质疑为什么路人不帮助小女孩。开始对比不同版本的故事,思考它们的差异。 |
|
坚持性 |
可以独立阅读20 - 30分钟左右,在遇到一些较难理解的词汇或句子时,会尝试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而不是立刻放弃。 |
|
逻辑性 |
能够梳理故事的情节,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比如在读完一篇记叙文后,能清楚地说出事件是怎么发生的,中间有什么变化,最后怎么样了。 |
第三学段(5 - 6年级) |
好奇心 |
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深度内容感到好奇,如名著中的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复杂的社会背景等。对于阅读中遇到的文化差异、文学手法等知识有探究的欲望,例如会好奇为什么作者要用倒叙的手法来写故事。 |
|
主动性 |
主动拓展阅读范围,包括国内外的名著、科普书籍、诗歌等多种体裁。自己制定阅读计划,比如规定自己一周要读完一本书,并主动记录阅读心得。 |
|
批判性思维 |
能够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如在阅读《三国演义》时,会分析曹操这个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而不是简单地判定其是“好人”还是“坏人”。对书籍中的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同学、老师讨论时能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
|
坚持性 |
能够长时间专注阅读,阅读时间可以达到30 - 45分钟甚至更长。在阅读长篇名著遇到困难章节时,会坚持读完并查阅资料辅助理解。 |
|
逻辑性 |
可以对复杂的文学作品进行逻辑分析,如分析小说的结构、篇章之间的联系,理解伏笔、照应等写作手法。同时,能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阅读观点,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