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初稿

作者: 时间:2025-06-29 点击数:

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报告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高阶思维:

AI智能思维的辅助下,学生能够运用更加复杂和高级的认知策略,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创新应用,在复杂多变的情境中做出明智的决策和解决方案。这种高阶思维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求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批判性思考的习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勇气以及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综合素养。

AI+教师:

AI+教师,是指将人工智能(AI)技术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AI技术不仅作为辅助工具,帮助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还通过智能分析、个性化推荐和实时反馈等功能,为学生提供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同时,教师则负责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启发创新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

此外,根据AI智能性,分为“AI 代理+教师“AI助手+教师“AI导师+教师“AI伙伴+教师四种人机协同的智能学习模式。如下表,均以学生为中心,AI处理基础,教师专注育人与创新,共促学习成效。

指向小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AI+教师的智能学习模型建构:
本课题旨在探讨如何构建一种指向小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AI+教师的智能学习模型。具体来说,该模型将结合AI技术的智能分析、个性化推荐和实时反馈等优势,以及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和人文关怀,共同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1.关于“AI导师模型构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早期智能导师系统模型由哈特利特和斯利曼奠基,包含专家、学生和导师三模块,后续模型多基于此扩展。国内学者有三模型与四模型之分,涵盖领域知识、学生、教师、教学策略、人机接口等元素。还有学者深入研究学生模型和元认知模型,如动态学生模型、个性化认知模型及元认知调节模型等。

2.关于“人工智能协同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学者探索人机协同教学。Fu等研究AI在线测试,精准教学;Rust实践AI替代机械工作,促教师创新;Lin等发展网络教学,支持协同教学;Wu Jing在英语虚拟教学中应用协同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也纷纷对人机协同教学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杨绪辉等论证共生体及AI代具作用;毛刚等探讨本质与机制;余胜泉等构建“AI+教师框架;周琴等提出四种协同形态;陈凯泉等聚焦精准教学;赵鑫等构建双师课堂;乜勇等提“3T-2S-1E”模式促教育公平;逯行等重构教师本体;郭炯等提出网络学习空间协同模式;马东宇等构建Moodle在线协同框架;汪时冲等建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系统;柳晨晨等探讨智能机器人应用;黄涛等提出小学语文写作协同模型;杨华利等探索英语写作协同教学。

3.关于AI+教师协同教学”已有研究述评

通过上述国内外文献分析,国外尤其是美国在人机协同教学上领先,起步早,成果显著。相较之下,中国研究起步较晚,应用领域较集中,技术成熟度与适用范围待提升。智能导师系统虽在教学上有所成就,但未来发展仍具挑战。

综上,学者多关注理论与模型,实践及协同教学探索不足。本研究“AI+教师协同教学模式,基于国内外研究基础,具有重要价值和研究空间。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1.研究目标:

(1)设计AI与教师角色协同的学习指导模型。

2)创建指向小学高阶思维发展的“AI+教师互动式学习环境设计

3)创设以学生为主体“AI+教师协同的个性化学习路径。

4)开发基于AI数据驱动的学习评价。

2.研究内容

1)以生为主体的“AI+教师”协同的学习模型的理念体系与文献研究

组织研讨、交流、学习活动,优化育人理念和教学方式。从其思想本质、育人目标、实施原则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提炼并表述“AI+教师协同教学的育人内涵。

课题组将开展数个不同细目的文献研究:“AI导师”“人机协同”“教与学组织形式”“个性化学习”“评价方式等。形成文献报告,为课题提供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2)构建指向小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AI+教师学习模型构建

构建“AI+教师协同教学模式的模型其中包括领域模型、学生模型、教学模型和交互模型。领域模型助于精致协同教学的知识地图,学生模型助于描绘协同教学的学情画像,教学模型助于筛选协同教学的教学策略,交互模型助于搭建协同教学的交互桥梁。

①领域模型:精致协同教学的知识地图

一是构建领域知识库和试题库。二是提供评估学生学习表现的标准。

学生模型:描绘协同教学的学情画像

学生模型的建构过程是一个对学生全面认识的过程,即是根据学生的既有的学习状态,采集和分析相关信息的过程,可从三个子维度来建立学生的认知地图”。

学模型:筛选协同教学的教学策略

AI与教师协同,精准定制内容、方法与环境,基于学情分析优化策略,力求教学效果超越单一模式,模型运行中确保学生主体与AI教师主导的双重作用。

④交互模型:搭建协同教学的交互桥梁

交互模型除了技术支持以外,更重要的是借助智能媒体、智能平台、智能系统来实现AI导师与师生之间的智能交互。

(2)创设指向小学生高阶思维发展“AI+教师”智能学习环境

“AI+教师”智能学习模型中的主体包括AI导师、人类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主体间的交互,还会涉及到主体与数字化环境之间的交互。

①构建“AI+教师”的双师导学共同体

在构建主体环境时,以一体双导为核心,学生主体,AI与教师共导,各教学要素围绕此三者协同作用,形成教育合力。

创设学习交互环境,聚类人机交互层级构筑智慧教学闭环

AI+教师学习模式含AI、教师和学生,交互拓展至多元主体与数字化环境间,形成智慧教学闭环。研究根据交互对象不同,划分人机交互三层级,上述图示助力理解其交互环境。

3)构建指向小学生高阶思维发展“AI+教师”个性化学习路径

变革学习组织形式,研究“AI+教师个性化学习路径。推出一图、一册、一课、一院创新行动,构建“1+1+X”学习者中心模型。

①“四个一”创新行动

“一图”。为学生绘制学情“五色图”、“雷达图”及“TPS彩虹图”,助力师生宏观微观分析,明确优劣、共性与个性问题。

一册AI+教师定制个性学习手册,升级资源库,增强针对性,为教师精准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提供依据。

一课。推广AI数据分析课,编制情境具象、数据分析、对话省思指南,精准导向教学,明确能力提升路径。

一院。积极投身教智融合项目建设,让学生借AI平台自建学习者社区。自主规划,数据引导整合资源课程,激发学习内需。

创建“1+1+X”学习共同体。

发挥AI在教学改革中的驱动力,有效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建设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型“1+1+X”:学生为中心(1),教师为助学者(1),AI软硬件为伴学者(X)。融合独学群学、线上线下、自学助学,促进教学创新。

4)探索“AI+教师”的协同导学实施策略

根据学科学习的需求筛选相应的人工智能软件和硬件作为具体的AI,以 “AI导师+教师为例,从学习准备阶段、学习实施阶段、学习总结阶段, 阐述“AI+教师智能学习过程的实施策略。

5)建构“AI+教师”的评价机制

本研究基于PST框架,从设计、交互、技术三维度综合评价“AI+教师一体双导学习模式。构建全面评价体系,融合定量定性评价,运用多种手段,以过程评价引导模式评级研究。

6)指向小学生高阶思维发展“AI+教师”智能学习的案例研究

课题组多维度研究案例,优化研究方法与机制。

第一,从学生主体角度说:开展学生个体及团队案例研究。

第二,从“教与学”组织形式来说:研究AI课堂案例,制定观察量表,聚焦效果反馈,制定指导方案。对比传统学习方式,研究自我发现-赋能-成就链条,开发项目式学程,促进教师从教学设计向学程设计转变。

(四)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的思路

我们将基于文献与现状,调查分析并实践,构建小学高阶思维发展的“AI+教师智能学习模式,提炼育人经验。研究路径涵盖概念界定、现状分析、实践、案例分析、总结与推广。研究思路重点在:

1科学论证:深化文献研究,论证核心概念,邀聘专家指导。

2课堂行动:通过整体与切片研究,推动课题动态、适合、可持续发展。

3评价创新:将评价改革融入教学改革,创新评价体系,凸显时代性。

4规范管理:科学设计、健全制度、有序推进,提升研究效率。

2.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为三年连续性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244——20246月。

1)调查AI教学现状,明确研究方向。

2)组织AI教学理论学习,选拔核心成员。

3)初步研讨,梳理研究思路。

4)撰写申报书,进行课题申报。

阶段成果:形成学校课堂人工智能使用现状调查报告。

2.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246——202510

实施阶段一:20246——202410

1)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课题论证。

2)每个研究内容形成相关课题研究小方案。

阶段成果:形成清晰的操作性强的课题研究方案。

实施阶段二:202410——20256

探讨指向小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AI+教师智能学习模型的本质特征、形成过程及其一般规律。

采用文献与调查法,搜集资料,科学论证并优化指向小学高阶思维发展的“AI+教师智能学习模型

实施阶段三:20256——202512

研究“AI+教师模型下个性化学习路径,构建特色高阶思维发展课堂。

采用行动与调查法,通过观察、问卷、访谈,完善智能学习课堂模型与实施策略。

实施阶段四:20261——20269

研究AI智能学习课堂评价机制,建立“AI+教师资源库,促进小学高阶思维发展。

采用行动与个案研究法,验证教学行为,优化教学策略,提升研究价值。

实施阶段五:202610——20271

研究指向小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AI+教师的智能学习人工智能应用指南

阶段成果:各研究内容形成研究报告,完成相应的论文。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71——20277

总结小学高阶思维发展的智能学习模型,展示成果,邀请专家鉴定。

阶段成果:形成论文报告、编印课堂教学案例集、网络资源库、整理学生成果、课件、录像等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细目化分析,借鉴成果,形成理论框架。

(2)调查研究:访谈问卷,了解诉求,明确问题。

(3)案例研究:聚焦教学发展,分析案例,提供样本。

(4)行动研究:制定方案,实践调整,提升效果。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1.主要观点:

“AI+教师模式助力小学高阶思维发展,特征包括人机协同、智能支持、数据显性及效果显著。策略上:一转变观念,适应技术变革;二提升师生数智素养;三开发多元应用场景,完善评价体系;四加强技术支持,融合新兴技术,提升AI功能,确保跨平台兼容性。

2.创新之处

研究“AI+教师模式,整合智能导师与人机协同,构建双师协同模式,超越单一视角。探索模型与环境创新,构建新型领域、学生、教学、交互模型及独特环境。总结其基本特征与发展方向,助力高效教学与个性化教育。

(六)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AI+教师智能学习模式的案例集

案例集

202512

指向小学高阶思维发展的“AI+教师智能学习课堂实录

视频库

20276

指向小学高阶思维发展的“AI+教师智能学习论文集

论文集

202612

指向小学高阶思维发展“AI+教师智能学习师生评价机制

评价制度

20269

AI+教师智能学习资源库

多媒体资源库

202612

最终成果(限3项)

指向小学高阶思维发展的“AI+教师智能学习模式的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

20276

指向小学高阶思维发展的“AI+教师智能学习模式课例集

课例集

202612

基于指向小学高阶思维发展的智能学习模型AI人工智能应用指南

文集

20259

(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一、课题组负责人及核心成员:

课题主持人 太仓市学科带头人,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多篇论文发表获奖。

课题第二主持人 一线青年教师,积极参与课题,教学教研能力强,多篇论文获奖。

课题组核心成员为闻丹静、何耀、皇甫雪莲、王珺瑶、翟晓晓、王依婷、周红亮都在学校管理层,擅长协调、实践、开发与成果提炼。

二、研究基础及前期文献研究情况

1.研究基础

学校目前硬件设备能支撑基于AI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目前基于人工智能应用于课堂多次开展了教学研讨活动,利用资源围绕本课题进行文献搜索,初步形成了课题研究思想;

2. 前期文献研究情况

通过网络、报刊搜集课题资料,分析国内外研究动态,借鉴成果,把握趋势,寻找新生长点。同时,学习教育理论,夯实理论基础,以更好地推进课题研究。

三、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

课题组由校长领导,全校协作,保障课题实施。教师利用课余时间研究,学校年投20万更新信息化设备,经费自筹与赞助结合。学校书籍报刊开架,有书籍14万余册,其中文化类5万余册,报刊300余种

 

三、课题主持人所属部门(单位)意见

 

本部门(单位)完全了解省、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十四五”规划课题管理的精神,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四、课题委托管理部门意见

县(市、区)管理部门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高校、大市管理部门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五、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名、盖章)

年  月  日

太仓市明德小学  地址:太仓市浏河镇东海路200号 电话:0512-53611647  邮编:21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