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理论学习 1. 用思维导图助力学生构建小学数学单元知识体系 2. 让思维导图助力教学——小学数学单元知识体系的构建 学习讨论:设计思维导图模板,探索自主学习中的思维导图模板 二、课例研究 学期讨论 本课是常见量教学。作为学生认识时间的第一课,本课要求学生认识钟面与整时,认识时间单位时、分,以及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教材安排了两道例题,例题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学习和探索。这部分知识学习后,为学习“年、月、日”的知识打下基础,对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有着重要作用。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很多,而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本课通过情境探索、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方式,帮助学生感知贴合生活的、具体的内容,突破重难点。 探讨利用思维道题培养数学推理意识 教材上的数学知识是现成的,但教师不能直接讲授。数学知识的每一个概念在实际的发展中是怎样被发现、提出的,又是如何被抽象、概括、推证的,这一系列的思维活动都蕴含着极丰富的思维因素与价值[2]。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获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本课让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在认识整时的教学中,教材出示了一个8时整的钟面,说明“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是8时”,如果学生按照教材的形式学习,那么毫无思维含量。所以我在备课时对这一环节做了改动。首先出示了8时、5时和10时的钟面,再让学生观察分针和时针在整时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过程,掌握“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像这样,学生可以实实在在地体验观察、实验、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类比、联想等数学思维的方法,在不断的体验中养成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习惯,增强交流能力。 探讨利用思维导图培养数学模型意识 学习数学是一个“做数学”的过程,即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所以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时,不仅要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还要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给他们带来活动的经验。常见的活动经验有枚举、画图、列表等。通过活动实践,学生不断拓展解决问题的思路,内化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知道数学模型可以用来解决一类问题。 这节课上,典型的数学活动比如探究时和分的关系这一环节,让学生拨出1小时,学生在拨的过程中发现,“只要时针拨1小时,那么分针就会转一圈”,交流总结出1时=60分。这一过程,学生获得的不仅是1时=60分这一知识点,还经历了从条件出发想问题的过程,因为问题问了1小时和分钟之间的关系,所以学生从1小时这个条件出发来探索。我在学生探索完以后,提一句“从条件出发想问题”的方法,那么学生就积累了这一活动经验,甚至以后能能创造性地运用它来解决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这需要教师在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后适当地点拨与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