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学习资料

作者: 时间:2023-12-01 点击数:

课题理论学习记录卡

太仓明德小学

       2023 10 25


阅读书目

阅读文章:

1.《“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路径建构》

2.《思辨性阅读与语文统编教材自读课文的深度学习》

理论学习

交流摘录

1. 课题主持人沈依玲组织阅读2篇文章。

2. 课题组核心成员交流阅读体会。

学习讨论:如何在通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落实过程中提升学生探究品质,可以总结出哪些指导策略。

沈依玲:什么是“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具有一定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批判性。有好奇心、求知欲,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由这一表述,我们看到了核心素养对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要求,也看到了思维品质在核心素养中的重要地位。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表述中,第6条侧重于感性思维的培养,第7条侧重于理性思维的培养,它们都是对“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直接对应。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则是为集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服务的。

2022年版课标提出了培养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这一课程愿景,并对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进行了内涵界定和目标分解。在课程目标和教学活动之间,需要有坚实的课程内容作为支撑,这样才能将国家设置的“制度课程”转化为师生践行的“体验课程”。2022年版课标单独设置“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是对思维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自觉回应,旨在引导学生发展比较、推断、实证、辨析等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重在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它的设置与实施,有助于学生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表达观点,促进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为学生语文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周帆:如何实现。2022年版课标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做出了四条“教学提示”,涉及学习情境的创设、学段特点的把握、信息技术的运用和学习表现的评价等。原则上,本任务群的教学和其他任务群一样,需要创设任务情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主动学习、实践学习和语用学习等。但同时,本任务群又有其特殊性,必须把握逻辑思维、理性精神等关键要素,按照思维生成的规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

要以理性为取向,注重思辨性要素。2022年版课标没有提出“思辨”的具体内涵,但从“质疑”“提问”“梳理”“思维方法”等关键词语中,可以找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核心要义:“思辨”就是思考和辨析,所谓思考指的是质疑、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特征等加以辨别分析。思辨始于质疑,归于反思,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批判、质疑、求是等是伴随思辨过程的重要思维倾向,分析、推理、实证等是伴随思辨过程的具体思维技能,思维倾向和思维技能不可分割,共同构成理性思维的主体。

孙婷:批判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落地过程中探究精神培养要关注的要素。

1. 质疑批判

“质疑”即提出疑问。问题是质疑的开始,是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基础。“批判”即甄别、审辩、评论和判断。小学阶段并没有提出“批判性思维”这个概念,但是在思维品质培养的表述中提到了“思维的批判性”。2022年版课标在各学段反复强调的“自己的奇思妙想”“自己的发现”“自己的观点”,这渗透了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蕴。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质疑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思考问题,有理有据、负责任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评论能力。

2. 分析论证

分析论证是最常见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技能,强调基于证据的理性思考,在对各种信息或证据进行理解、识别、比较和判断的基础上,实现多角度、有序地合理分析与有效论证。例如:区分事实与假设,辨别信息的真伪;选择合适的、多方面的证据;能借助证据运用合理的推理形式进行论证。2022年版课标在前三学段没有明确提出“议论文”的教学要求,也没有提出“分析论证”这样的表述。但在实际教学中,要强调“读文说理”的能力,能运用课文明显或隐蔽的信息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学习短论、简评等说理性作品,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学习作者分析论证的方法。

3. 综合生成

综合生成是指在分析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整合与重构,形成观点、策略、作品或其他新成果的过程。综合生成是一种高阶能力,它建立在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最终形成观点、策略、作品等。综合生成不是孤立的,它基于分析论证,侧重体现思维结果,直接指向问题解决。2022 年版课标强调以任务情境推动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重视通过梳理和探究从语言现象中总结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充分体现综合生成的价值取向。

4. 反思评价

“反思”也叫反省,是一种内省认识活动。反思评价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其思维过程、思维成果以及行动进行监控、反思、评估和改进,促进思考过程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和自我修正。反思评价是理性思维的必要环节,思考中的每一步,都是相互联系的自我反思、自我评价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要将评价贯穿在教学始终。不仅教师要评价,更要激发学生自我评价反思的内生机制,引领他们更加主动地建构意义、解决问题、合理行动。

胡慧:指导策略。

以任务为驱动,注重创造性设计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现行统编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也将据此加以修订和调整。“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实施路径,应根据教材的呈现方式进行创造性设计,大体会有三种教学形态:

1. 单元整体教学样态

教材为本任务群设置专门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课程,整体架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单元,编排的课文体现思辨性主题,练习及助读系统指向理性思维培养。教学时,除了完成一般的基础性语文教学目标外,应依据不同学段的思辨任务情境,建构单元整体教学框架,紧扣单元学习目标展开教学活动,掌握必要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策略。

2. 单篇课文教学样态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等任务群的单篇课文教学中,根据课文特点有机融入“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教学内容,推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语感习得和语理掌握的协同发展。

3. 项目化学习样态

打破教材、学段的教材编排,围绕某一主题或思辨能力进行材料统整,以问题情境为活动背景,以项目化任务为载体,开发“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课程。如围绕“致敬身边的英雄”“编写家乡的博物志”等项目,展开思辨性学习活动。

肖烨:以整合为特征,注重情境性学习

2022年版课标强调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进行实践活动设计,要求“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在不同学段创设适宜的学习主题和学习情境”。例如,第一学段“生活真奇妙”“我的小问号”,第二学段“大自然的奥秘”“生活中的智慧”“我的奇思妙想”,第三学段“社会公德大家谈”“奇妙的祖国语言”“科学之光”“东方智慧”,将文本阅读和现实探究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和探究空间。这里所强调的真实情境,大体有两层意蕴:第一,文本本身呈现丰富多彩的思辨、思维情境,学生进入文本语境,感受思维场域的真实;第二,以文本为引子,设置或模拟社会生活情境,在真实而复杂的语言运用环境中获得真实的个人体验,把学生“带入”他们似曾有过、正在拥有、确认会有甚至向往拥有的思辨情境中。

顾晨莹:以活动为载体,注重支架性思考

2022年版课标要求“应设计阅读、讨论、探究、演讲、写作等多种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习发现、思考、探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在教学提示中,特别提醒要注意不同学段特点,避免操之过急、求之过深。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依托各种思维支架:一是思维认知工具。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文字、表格、思维导图等形式,提取和整理文本关键信息,理解文本的观点和思维方法。文本思维结构图是培养学生思维概括性、条理性、独创性的有效载体。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让思维可视化。二是现代信息技术。鼓励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自主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拓展思路,支持自己的思考和论说。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搜集和选择信息的基本方法,关注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三是群文资源链接。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群文资源,扩大学生的认知背景,在多样化的互文解读过程中深化学生的思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批判性。

以现场为焦点,注重表现性评价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已纳入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追求“教—学—评一致性”。评价要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现场表现,诸如:交流、研讨、分享、演讲、辩论等;也要关注现场活动中产生的文字、表格、札记、统计图、思维导图等物化成果;特别要关注学生物化成果形成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以及流露出来的思维倾向和理性精神。在纸笔考试中,也应有体现理性思维的考试内容。考试命题应以思辨性情境为载体,重点关注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向学生思维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学习体会

发展学生探究品质需要关注一下几个方面的要素:

1.质疑批判2.分析论证3.综合生成4.反思评价;


提升学生探究品质的指导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以理性为取向,注重思辨性要素;

2. 以任务为驱动,注重创造性设计;

3. 以整合为特征,注重情境性学习;

4. 以活动为载体,注重支架性思考;

5. 以现场为焦点,注重表现性评价。




太仓市明德小学  地址:太仓市浏河镇东海路200号 电话:0512-53611647  邮编:215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