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题主持人杨艺文、张桐组织阅读3篇文章。 2. 课题组核心成员交流阅读体会。 学习讨论: 1.教育戏剧在语文教学中有哪些推广路径。 2.教育戏剧健康发展的目标与要求。 3.论教育戏剧的“五步”教学法实践步骤是什么。 杨艺文:教育戏剧融入语文课程也是教学与艺术合二为一的境界体现,可基于角色扮演、情节设置、场景布置等三方面讨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育戏剧的推广路径。 教师通过教师入戏,以特定身份的角色扮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情境教学过程中融入传授知识与能力的教学设计,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利用自身的角色扮演吸引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情境中,提出问题使学生感受文本中的环境气氛,深化对文本内容的思考。“教师入戏”以角色带动情节,“教师出戏”以问题导向方式激发学生的批判精神。 “专家外衣”教学模式已经受到小学语文教师青睐,学生扮演某领域的“专家”,考验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和动态创造力。教师赋予学生“专家”的外衣,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认知体验。教师可利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划分小组共同讨论,合作完成对“专家”角色的塑造。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学生才能对该领域的知识有足够掌握,建构起该领域的知识体系,在“专家外衣”展示的环节有深刻体验从而精彩呈现。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大多以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为主,其中包括场景的变化和情节人物的异同,这需要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细节处理,所以建立“故事地图”显得尤为重要,以利于学生理清角色的行进路线、场景,更有效地进行想象和描绘。 张桐: 教育戏剧的根本目的不是才艺发展,也不是造就戏剧方面的特长生,而是追求综合素养的形成、“立德树人”,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调动起学生获取知识的潜能,培养拥有完整人格、全面发展的人。 在社会思想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尤其要重视思政课堂。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透、讲活,教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而教育戏剧,往往是通过一个故事或一个场景来传递某种力量,弘扬某种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说、演、议等形式去抒情悟理,增强了交互性和沉浸式体验,真正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这个新的思政课堂利用各种戏剧元素,对学生的三观确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小学戏剧教育是新时代国家为“全面提升公民整体素质”而开展的美育素质教育,这是美育的新摇篮。首先,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它综合了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各门艺术,因此它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感染力。其次,戏剧是具有社会性、创造性的艺术形式。在整个过程中,是多角色、多岗位的锻炼,学生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尝试和创新。如果要呈现教育戏剧的结果——一个完整的舞台作品,它就要求参与其中的剧作者、导演、演员、舞美设计师、灯光设计师、服化道设计师等分工合作,互相分享和付出。这一过程除了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陶冶情操外,还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一些国家,教育戏剧被认为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方法,甚至被认为是一种最好的教学手段。这和卢梭提出的“做中学”的理念相吻合,也和我们当下提出的“教—学—评一体化”相吻合。它的出发点是将学生看作是经历者、实验者、参与者,注重学习过程和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评价反馈与持续进步。如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把对一个人物的深度解读设定为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那么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人物品质就是学习策略,而戏剧表演升华人物形象则是评价与反馈。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意愿,强化教育效果,使课堂艺术化和多元化,从而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 陈启东:目前,国内外学者都对教育戏剧的具体步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有中国学者提出包括“情境设置”“角色扮演”“教师入戏”“开放式问题”的“四步法”,并结合绘本《小鞋子旅行记》的教学方案对“四步法”进行了具体介绍。国外的研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强纳森·尼兰德斯(Jonothan Neelands)和东尼·古德(Tony Goode)的观点。他们将教育戏剧活动分为“建立情境活动”“叙事性活动”“诗化活动”“反思活动”四类,并明确强调“不分层次高低,亦没有先后顺序”。上述观点对于教育戏剧实践步骤的确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依然需要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第一,这四类戏剧活动并非不存在先后顺序,整体而言是遵循了“序幕—开始—发展—高潮—结束”的戏剧结构规律。“建立情境活动”是戏剧的“开始”,“叙事性活动”“诗化活动”是戏剧的“发展”,“反思活动”可视为戏剧的“结束”。第二,这样的教育戏剧活动分类并未凸显教育戏剧的关键要素“情境”。有关研究报告已有力地指出:孩童对于特殊知性任务的表现能力,其决定因素在于将这任务植入其中的前后情境背景。教育戏剧活动可以没有动作冲突,没有情节激变,但一定不可缺少人物、事件、环境等所构建的具体、生动的情境。这里的情境是儿童现实生活的特殊化、艺术化,埋藏了儿童的已有经验,嵌入了符合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新知识,蕴含着一种向前探索的推动力。教育戏剧实践过程中,情境推动置身于角色中的儿童在亲身体验中联系已有经验,逐步丰满人物形象、变化社会关系、推动情节生成,在社会性的交互中探索问题、理解主题。 基于以上研究,教育戏剧“五步”教学法包括“热身活动”“情境铺垫”“情境叙述”“情境深化”“体验反思”。各个步骤运用多元习式,设计具体活动、角色任务,让学生在参与社会性体验与人际互动的过程中身体参与、主动探究、即兴表达,从而在情境的动态生成中更灵活、深入、完整地获取经验、建构意义,实现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顾倩:教育戏剧“五步”教学法的具体运用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热身活动。常常运用游戏、韵律等教育戏剧习式设计活动,以打开学生的身体和内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参与兴趣。热身活动中的部分元素应当呼应戏剧情境中的元素,或能够与教学目标进行链接。 第二步,情境铺垫。常常运用空间建构、集体绘画、讲故事、见物知人等教育戏剧习式设计任务或活动,导入课题,开始逐步建构主题情境。儿歌、散文、说明文、科学小品等往往没有较为明显的故事情境。若对这类课文尝试以教育戏剧解构传统教学设计,则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情境的铺垫设计。 第三步,情境叙述。常常运用默剧、变身、集体角色、会议、外来角色等教育戏剧习式,将戏剧故事的主体内容转化为故事情境框架中的系列任务或活动。学生在活动或任务的主动探究和角色体验的过程中进一步建构情境,逐渐成为“他人”。 第四步,情境深化。常常运用请你听我说、观点与角度、仪式、事件重演等教育戏剧习式设计任务或活动,最终指向相关观点的厘清或相关问题的解决。这一步骤,往往呈现教育戏剧的关键元素“抵触”。 舞台戏剧旨在通过紧张的矛盾冲突调动观众兴趣,演员的表演往往表现出行动上的冲动、对抗等。教育戏剧中,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观众,不需要表演性强的行动表达,由于群体心理的特殊性,激烈尖锐的矛盾冲突对小学生而言常常难以接受。在教育戏剧中,角色面临的往往不是“冲突”而是“抵触”,“冲突”会导致小学生陷入过于紧张的情绪中无法抽离,“抵触”能够帮助小学生在角色中产生适当的紧张感而集中精力去理性、平和地探索问题。 第五步,体验反思。学生将自己从戏剧情境中抽离出来,回到现实中,反思自己通过具身体验获得的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