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课题主持人沈依玲组织阅读2篇文章。 2. 课题组核心成员交流阅读体会。 学习讨论:教学中应结合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从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入手,通过目标引路,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活化语言运用目标,促进学生能力增长,提高语文素养。 沈依玲: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应力求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探求为学而教,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目标引路,任务驱动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效地集中学生学习精力,在阅读目标的指导下,明确自己的主攻方向。值得提出的是,这里的“学习目标”并非传统的由教师一人指定,而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确定学习目标的实践过程,确立符合自己实际又能切中文章要点的目标,使他们懂得读文章要有明确的指向,而不至于盲目乱读,浮光掠影。如果说指导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解决了学生学什么的问题,那么,引导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则是为了解决如何学的问题,也就是“学会”的问题。所谓“学会”指的是学生能把学习知识与掌握方法结合起来,得法于一篇,运用于多篇,逐步形成自能读书的能力。学法指导贵在“导”上。 周帆:就探究学习的实质而言,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或模拟科学探究的方式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它发端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经杜威经验主义教育思想的改造,在施瓦布“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理念的推 动 下 , 以 及 在 诸 多 学 者 如 萨 其 曼(RichardSuchman)、加涅和布鲁纳等影响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实践和认可。 肖烨:围绕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确立学习目标。要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还必须教会学生围绕单元重点的训练项目确定学习目标。教师可指导学生把训练重点纳入相应课文的阅读目标。在每个单元教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什么,然后讲析训练项目的意思。如“当时当地的情况”具体指几方面的情况,文章的“要点”指什么,文章的“细节”又指什么等等。在此基础上提醒学生注意把单元重点训练项目纳入相应的每一篇文章的学习目标内。如《詹天佑》一文所在单元训练项目是注意当时当地的情况。阅读此文前教师可先引导学生确立这样的阅读目标: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选择了什么典型事例来写他?体现人物的什么品质?接着,教师再提醒学生结合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让大家开动脑筋,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补充确立重点阅读目标。在教师的适时点拔下,学生认为还需在阅读中了解詹天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工作的?工作中遇到哪些困难?怎样克服?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了,阅读学习便能有序有效地展开。 顾晨莹:20世纪90年代,美国政府在《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案》中把儿童的“入学准备”确立为教育的首要目标,“学习品质”作为儿童入学准备的一个重要领域被首次提出。McDermott,P. A.(2002)等人认为学习品质包括了适应性和灵活性、反思、问题解决策略、警惕性、持续性、对新奇事物或错误的反映、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国内,王宝华等人在分祈儿童学习品质及入学认知准备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中考察了儿童的主动性、目标意识、坚持性、抗挫折能力、想象与创造性、专注程度、好奇心、独立性等8项学习品质内容。夏丽洁把儿童学习品质的主动性、坚持性、专注性、独立性、探究性、想象力,创造性、合作性等8个方面划分为4个维度:情感维度(包括主动性和坚持性)、认知维度(包括专注性、独立性和探究性)创意维度(包括想象力和创造性)、社会维度(合作性)进行考察。探究品质作为学习品质的重要反面被反复提及。 胡慧:按照我国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探究指的是探索研究,也就是努力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人们对探究的理解可以说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大体上还是分为两种含义。广义的指一切独立解决问题的活动,而狭义的则专门指科学研究。美国所颁布的科学国家教育标准之中,对于科学探究作出过这样的表述,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且基于此种研究所获得事实证据,作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同样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已获得知识领悟科学观念,领悟科学家的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活动。在这个定义中,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出,其中对于科学探究有两层含义的理解,其一是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其二是学生的探究活动。从本质上来说,科学家的探究活动是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目标是发现知识,理论规律等等,而学生的探究则是为了对于已有的知识理论规律、原理、方法进行探究,掌握目前人类已经解决的问题获得已经被验证过的知识。从主观上来说,二者的本质是一致的,都是由一个未知到已知的探索过程。因此,美国教育界,对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行为,有着极高的评价,认为探究式学习行为的重要性,不亚于科学家在未知领域做出的努力。 周帆:东北师范大学学者邹红海、刘海民认为,“探究”在杜威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正是借由“探究”,杜威实现了对传统认识论科学化、实践化的改造,将“实验性的探究”置于认识论的内核,构建了“探究认识论”,从而扭转了传统认识论的“知识旁观者”困局,实现了对传统教育的革新。“探究”具有作为动因的“由问题情境引发的‘解题’的需要”、“实验性的亲历者认识论”的实质、“理智”的保障、“思维五阶段法”的模式与作为结果的“有根据的断言”五个维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