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依玲:赵岩老师以《西游记》为案例,探讨了基于专题学习的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 主要内容: 1. 学习主题的选定: 根据七年级学生对《西游记》的熟悉度及阅读障碍较小的特点,选定“从石猴到斗战胜佛——孙悟空的成长变化”作为学习主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情节内容的重构、比较、研究来分析孙悟空的成长变化,理解小说主题。 2. 专题学习的设计与生成: 设计了一系列以人物成长史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包括重构孙悟空成长路线图、研读孙悟空的三次离开、迁移分析其他人物成长史以及跨界阅读影视改编等。这些活动旨在通过关键情节的比较阅读,发现人物性格成长的变化,理解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和小说主旨。 3. 活动设计的建议: 提出专题推进、整本书阅读指向、生成性组合、多样化阅读输出和可迁移性阅读活动设计的建议。强调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内容和活动的取舍,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进行文本重读,设计多种形式的阅读输出,以及鼓励学生迁移阅读策略,自主设计学习任务。 胡慧: 赵岩老师通过《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案例,展示了如何基于专题学习设计有效的阅读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理解能力,同时为教师提供了整本书阅读活动设计的可借鉴策略。 周帆: 在“双减”背景下,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主要步骤包括: 1. 课前导读:通过播放音频、简介作者、交代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等方式,为《西游记》整本书阅读进行铺垫,并让学生罗列实施的读书计划,按计划完成整本书阅读,理解小说主旨。 2. 课中推进:设计问卷调查,鼓励学生提出疑惑,将驱动性问题和自身产生联系,激发主动探索的内动力。通过小组探究引导学生通过深度阅读和参与项目,逐步理解分析小说的主旨。 3. 课后展示:设计故事情节思维导图、塑造人物形象、拓展人物认知的外延、设计《西游记》的脑洞问题、续写课本剧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并进行多元评价。 这些步骤旨在通过“项目化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经典名著,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核心素养。 顾晨莹: 围绕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制定整本书阅读目标,旨在通过整本书的阅读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能力。以下是一些建议的阅读目标,旨在与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相契合: 一、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 识字与词汇积累:通过阅读,增加识字量,掌握更多常用词汇和成语,提高词汇运用能力。 句子与段落理解:能够准确理解句子含义,把握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升文本理解能力。 语言表达:能够用准确、流畅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 二、思维能力 批判性思维: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提出自己的疑问,对书中信息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独立见解。 创造性思维:通过想象和联想,丰富故事内容,创作与书相关的故事、诗歌或画作。 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并梳理故事线索,分析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提升逻辑分析能力。 三、审美鉴赏能力 文学欣赏:感受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艺术品味:通过书中插图、封面设计等元素,培养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情感共鸣:与书中人物产生情感共鸣,理解并体验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增强同理心。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了解多元文化:通过阅读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了解多元文化背景,拓宽视野。 传承民族精神: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理解并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尊重差异:在阅读过程中,学会尊重不同文化、不同观念之间的差异,培养包容心态。 五、阅读习惯与策略 自主阅读:培养自主阅读的习惯,能够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进行阅读。 阅读策略:掌握并运用多种阅读策略,如预测、提问、总结等,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持续阅读:保持对阅读的热情和兴趣,形成持续阅读的习惯,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在制定整本书阅读目标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学生的书籍,并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活动和评价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阅读指导和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