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记录表(4月)

作者: 时间:2025-06-27 点击数:

课题题目

指向小学高阶思维发展的“AI+教师智能学习模型建构研究

课题类别

省规划

立项编号

B-b/2024/03/191

出席对象

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

地点

明德小学

时间

2025314

研究主题

AI技术赋能课堂教学,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探索“AI+教师”协同教学模式。

所要解决问题

1. AI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有效路径;

2. 教师如何利用AI工具优化教学设计;

3. 学生高阶思维培养与创新能力提升。

研究方法

1.课例研讨;

2. AI工具应用;

3. 数据驱动的课堂效果分析;

4. 教师“训战一体化”校本研修。

 

 

 

 

 

 

1.AI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

AI课堂数据采集与分析:

通过通义APP实时转写课堂录音(含语音识别方言),结合DeepSeek对文字记录进行深度分析,生成课堂“数据CT报告”——包括教师提问类型(基于布鲁姆认知分类)、知识点暴击值、学生互动频率等。例如,数学课中AI统计发现教师高频使用“对吧”(3/分钟),促使教师调整语言习惯;语文课中AI标注学生眼神游离率高的时段,帮助优化课堂节奏。

可视化辅助教学:

在语文诗歌教学中,利用AI图像生成技术将抽象文字(如“墨绿”“粉绿”)转化为动态画面,帮助学生直观感知意象;数学《数据收集》课上,引入“熊大熊二”AI动画情境,通过游戏化任务驱动学生完成统计实践,提升学习兴趣。

 

2.AI赋能分层教学与个性化学习

智能生成教学资源:

音乐课中,教师通过DeepSeek输入“三年级+儿歌+正能量”生成歌词框架,学生借助豆包AI一键生成不同风格旋律(如电音、古风),解决传统创作门槛高的问题;英语写作课上,AI自动整理“My Day”主题语料库,为学生提供多样化表达参考。

精准干预学习难点:

AI为跑调学生生成“防跑调辅助音轨”,在合唱中实时纠音;数学教师根据DeepSeek分析的期末成绩报告(如59.09%学生处于C级),设计分层练习题和课后辅导方案。

 

3.教师与AI协同的教学反思

技术应用与教学目标的平衡:

在《雷雨》教学中,教师发现AI模拟雷雨场景虽能激发兴趣,但过度依赖动画可能削弱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析,因此调整为“AI辅助观察+教师引导深度讨论”的模式。

数据驱动教研改进:

AI评课报告显示“学生提问集中在课堂最后10分钟”,数学组据此新增“课间模式抢答环节”,分散互动密度;针对高阶思维提问不足的问题(评价与创新类仅占10%),教师参考AI建议设计“多维标准对比”类问题(如“哪组数据更健康?为什么?”),推动思维进阶。

 

4.跨学科创新与实践

AI激活创造力:

学生利用AI工具创作《千饭人之歌》《如果李白玩电音》等跨学科作品,将数学统计、语文诗歌与音乐编曲融合;未来校园设计中,AI文字成画功能将“漂浮教室”“机器人教师”等想象转化为视觉蓝图,激发创新表达。

家校联动新场景:

家长会上播放AI生成的《爸妈年轻时的BGM》,通过技术增强情感共鸣;科学课利用Kimi整理学生获奖数据,一键生成个性化成长档案,助力家校共育。

 

5.挑战与解决方案

技术操作门槛:

部分教师初期对AI工具(如DeepSeek指令输入)不熟悉,通过“训战一体化”研修(专家讲座+学科组实战)逐步掌握,如学习用AI分析课堂录音、生成学情报告。

技术依赖风险:

教研组共识AI需服务学科本质”,例如语文课强调“AI可视化不替代文字感染力”,数学课避免“游戏化冲淡逻辑推理”,确保技术为教学目标赋能而非主导。

 

 

 

 

1. AI技术能精准对接教学目标,提升课堂效率;

2. 教师需平衡技术应用与思维引导,避免技术喧宾夺主

3. AI赋能分层教学与个性化学习(如防跑调音轨、智能批阅);

4. 数据驱动教研(课堂CT扫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物化成果

1.学科AI融合课例集(含教学设计、学生作品);

2. AI评课分析报告(提问层次、互动数据);

3. 学生创意成果(AI生成诗歌、音乐、未来校园设计)。

 

太仓市明德小学  地址:太仓市浏河镇东海路200号 电话:0512-53611647  邮编:215431